四. 致知修身知根本 2、
- Stone Tai
- 2020年9月9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修習天之道、聖人之道,若能身體力行,而不是把聖人之道當著知識來學習,面對平治天下的種種困難,就能無限啟發一個人的仁愛之心。
耶穌把天國的真理讓大家知道,卻受到許多人的迫害,最後把祂釘死在十字架上,但耶穌還是示現了 上帝的大愛給大家看,臨終前向 上帝禱告,祈求 上帝赦免那些無知的人,祂的修行達到了 上帝的大愛,這叫「知之至也」。
不識好人心的哮天犬,苦了被狗咬的呂洞賓,但君子就是「人不知而不慍」,受了就成就「慈悲」,又有何怨尤?試想哪一位聖佛的成就,沒有面對過許多冥頑不靈的眾生?就是因為面臨了,才能無限發掘聖佛的仁愛之心。
修習天之道、聖人之道,才會令自己感到羞耻。如果以我的人格標準跟一個小人做比較,我的品格當然是高尚的。但與聖人一比,我不過是個小人而已。試想一個人拿自己的德格,與聖人做比較,不感到羞耻嗎?
感到羞耻了,要能生起慚愧之心,改過向上,如此修習聖人之道,才會有進步的空間,要不然就等餘「自畫」了,自己限至了自己的成長,不是很不智嗎?
孔子說「勇者不懼」。「不懼」不是指什麼都不怕,膽子非常大。如果指的是膽子大,那和知耻有什麼關連呢?所以這裡所指的是「過則勿憚改」,就是有過失不懼怕承認、改過向上,這就是一種自勝強者的勇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道德經‧33﹞
老子說:「讓人明白上天之道者,是智慧的表現;自己自發的去明白上天之道者,是自我光明的表現。能力勝過他人者是能力強大的表現;但能戰勝自己者是內心堅強的表現。明白上天之道,充實自我(足)者是富足的表現;內心堅強去行上天之道者(強行者)是有志向者的表現;能不失去方向,恆持於上天之道者是恆常(久)的表現,這樣的人即使死了其精神永存,不被世人忘記是長壽的表現。」
許多人把「知人者智」解釋成知道、了解別人叫做聰明、有智慧,為何這樣解釋呢?這是老子的解釋嗎?
老子只留下了文字,但並沒有講解,後人不理解老子,所以留下來的詮釋,有不到位之處,是有志者必須至力修善之處。
老子留了道經德經給我們,道經講述的是天之道,德經講述的是人之道,所以在解讀道德經時,不能忘了老子的主旨,才不會理解偏差。
既然是講「天之道」,這個「知人」就當理解為「知道聖人是如何修成來理解」,但在「人之道」中則是「要去做的事情」,所以「知人」以動詞來形容是「賦予人知識或認知」的意思,理解成「讓人明白天之道者,是智慧的表現」,這樣會不會比較合適呢?
老子是孔子的其中一位老師,從上述老子之言中,所以孔子的思想,能發現孔子的思想,是有老子道德學問的傳承。
老子的「自勝者強」和孔子的「勇者無懼」,其文字不一但內涵卻是相同的。
了解了「好學、力行、知耻」,能如此的來修習聖人之道,就能不斷的增長自己的「智、仁、勇」。自己這樣走過,用自己的真實體悟,來與身邊的每一個人分享,這才是平治天下的至理。
一位音樂系的學生走進練習室。在鋼琴上,擺著一份全新的樂譜。
「超高難度……」他翻著樂譜,喃喃自語,感覺自己對彈奏鋼琴的信心似乎跌到穀底,消靡殆盡。已經三個月了!自從跟了這位新的教導教授之後,不知道,為什麼教授要以這種方式整人。勉強打起精神。他開始用自己的十指奮戰、奮戰、奮戰……琴音蓋住了教室外面教授走來的腳步聲。
指導教授是個極其有名的音樂大師。授課的第一天,他給自己的新學生一份樂譜。「試試看吧!」他說。樂譜的難度頗高,學生彈得生澀僵滯、錯誤百出。「還不成熟,回去好好練習!」教授在下課時,如此叮囑學生。
學生練習了一個星期,第二周上課時正準備讓教授驗收,沒想到教授又給他一份難度更高的樂譜,「試試看吧!」上星期的課教授也沒提。學生再次掙紮于更高難度的技巧挑戰。
第三周。更難的樂譜又出現了。兩樣的情形持續著,學生每次在課堂上都被一份新的樂譜所困憂,然後把它帶回去練習,接著再回到課堂上,重新面臨兩倍難度的樂譜,卻怎麼樣都追不上進度,一點也沒有因為上周練習而有駕輕就熟的感覺,學生感到越來越不安、沮喪和氣餒。教授走進練習室。學生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須向鋼琴大師提出這三個月來何以不斷折磨自己的質疑。
教授沒開口,他抽出最早的那份樂譜,交給了學生。「彈奏吧!」他以堅定的目光望著學生。
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連學生自己都驚訝萬分,他居然可以將這首曲子彈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讓學生試了第二堂課的樂譜學生依然呈現出超高水準的表現……
演奏結束後,學生怔怔地望著老師,說不出話來。
「如果,我任由你表現最擅長的部分,可能你還在練習最早的那分樂譜,就不會有現在這樣的程度……」鋼琴大師緩緩地說。
把人生標準定得高一些,但也必須一步步的修習精進,才不負此生。若標準定得很一般,人生很快就達標了,不也等餘人生失去了目標了嗎?沒了目標就會停滯不前。
許多人說,何必讓自己那麼辛苦?
但聖人的話猶在耳邊: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心靈先到達那個地方
在美國西部的一個小鄉村裡,生活著一個平凡的少年,少年的家境很貧寒,但他的理想卻是遠大的。15歲那年,少年就寫下了他氣勢不凡的《一生的志願》:「要到尼羅河、亞馬遜河和剛果河探險;要登上珠穆朗瑪峰、乞力馬札羅山和麥金利峰;駕馭大象、駱駝、鴕鳥和野馬;探訪馬可﹒波羅和亞力山大一世走過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樣的電影;駕駛飛行器起飛降落;讀完莎士比亞、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著作;譜一部樂曲;寫一本書;擁有一項發明專利;給非常的孩子籌集100萬美元捐款……」
少年一共列出了127項人生的宏偉志願,親人和朋友們看到他的這些理想,都不禁啞然失笑,這些理想,一個都很難實現了,127個,一個人的力量是根本不可以實現的。
然而少年卻始終為這些志願所努力著。他開始了將夢想轉為現實的漫漫征程,一路風霜雪雨,硬是把一個個近乎空想的夙願,變成了一個個活生生的現實,他也因此一次次地品味到了搏擊與成功的喜悅。

四十多年過去了,少年居然一個人實現了《一生的志願》中的106個願望……這一奇跡震驚了整個世界。他就是上個世紀著名的探險家約翰﹒戈達德。
後來,有人曾經詢問過戈達德,為什麼他能將常人無法實現的願望能一一實現,戈達德的回答很簡單:「我只是讓心靈先到達那個地方,隨後,周身就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接下來,就只需沿著心靈的召喚前進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