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log: Blog2

好古信述 (上)

  • 作家相片: Stone Tai
    Stone Tai
  • 2022年6月1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聖人之道、王道,就是天之道。

所謂「順天則昌,逆天則亡」,人活在天地間,就要知曉天地的法則,不違逆大自然法則,才不會自取滅亡。

天之道,是有天地始就已經存在了的。

唯有至誠的聖者才能明白,能依循。

所以聖人之道,並不是人制定、創造的。是一代一代的聖人,把自己所領悟、了解的天之道傳承下來,就是希望大家都能明白,都能依循。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述而.1〕

孔子說:「傳述而不創作,對聖人之道既相信又愛好,我私自效法商朝時的老彭。」


老彭是誰?

一指殷商時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賢臣,見於《大戴禮》。 何晏集解引包鹹曰:「老彭﹐殷賢大夫,好述古事。」。

但學術界另有說法是指老子和彭祖兩個人。《劉寶楠正義引》鄭玄曰:「老﹐老聃;彭﹐彭祖。」

然而,無論是殷賢臣或者是老子、彭祖,都是指向孔子話語中所要表答的「述而不作」的意思。


述而不作」指的是哪一方面呢?

當然就是指聖人對天之道的態度。

明明德於天下的天之道,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目標,所努力要去達成的大同世界理想,這條路不是人可以去修改創作的,只能效法學習,去依循。

而歷代的聖王對於平治天下,也都是述而不作的心態。

「述」是什麼?

述有講述、陳述、傳述、記敘、遵循、傳承的意思,也有述職的意思。孔子這句話中的述,就是學習及實踐了天之道,加以傳述、傳承。

古時候有「唯天子受命於天」的說法,就是治理天下的命令,唯有天子是來自於天的命,其餘人等之命令就是從天子所頒發。



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

﹝梁惠王下‧11﹞

天子前往諸侯之國,稱為巡狩。所謂巡狩,就是巡視諸侯所守的疆土。諸侯去朝見天子,稱為述職。所謂述職,就是陳述自己所盡的職責。


治天下的命令是天子所頒發,所以諸侯就要朝見天子,向天子述職。天子的責任就是引領諸侯正確的治國,讓天下之百姓都能遵循天理。

天子所在的地稱為中國,而中國以外的地方,週邊的少數民族統稱蠻夷,就是未開化民族。所謂未開化民族,其實是不明天理,不知天意,不能依循天理,以武力來治人的部落。

對於不明天理的民族,天子就有責任引導,讓他們能了解天意,依循天意。由於這些人從小到大就是「誰拳頭大誰就是老大」,所以天子還是要有軍隊,強大的軍隊才足以威攝蠻夷不敢亂來。不服從者出兵征伐,等到這些人服了,才曉之以天理,動之以人情,這樣來循循善誘的引領百姓回歸天理。


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季氏‧2》


孔子說:「天下有道的時候,制禮作樂,軍事征伐,由天子裁決而發號施令;天下無道,制禮作樂,軍事征伐,由諸侯裁決而發號施令。若諸侯僭奪天子之政權,其偽權最久能傳十代,很少有不喪失政權的;由大夫僭越政權,傳五代就很少有不喪失政權的;由卿、大夫的家臣僭奪國家之政權,傳上三代就很少有不喪失政權的。天下有道,國家政權不會落在大夫手裡。天下有道,黎民百姓就不議論朝政了。」


孔子很明白的說,天下有道的時候,禮樂的定制和軍事的征伐是由天子裁決的,當時若有諸候自己決定出兵征伐他國,則天子必然會帶領其他諸侯國去討伐他。

表面看起來,天子很霸道,就只有他說了算,這是霸權主意!

這是不明白的人的一種猜測,明白的人就不是猜測,說的只是事實。

而事實上,知天的唯有天子、聖人,孔子是聖人,孔子知天,所以知道古時聖王的立場與用心,才能正確的說出其中之意涵。

天子的征伐不是以個人的喜好,而是要依循天理來決定這件事。若天子憑著個人好惡來征伐,就會失去了天命,其他諸侯國也不會服從,比如紂王時,就被武王討伐。

孟子怎麼說呢?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 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曰:「臣弒其君可乎?」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梁惠王下‧15﹞


齊宣王問孟子道:「商湯放逐夏桀,武王討伐殷紂,真有這種事嗎?」 孟子答道:「在古書上有這樣記載。」 宣王說:「桀、紂是天子,湯、武是諸侯;做臣子的殺了他的君上也可以嗎?」 孟子說:「毀傷仁道的,叫做賊;滅絕正義的,叫做殘;殘義賊仁的人,就叫他做『獨夫』我只聽說周武王殺了獨夫名紂的,沒聽說武王殺了他的君呢!」


孟子的意思,那怕是天子,如果殘害道義就當下失去了天命,就不再受到 上天所承認。所以,不是當天子的想幹什麼就能幹什麼,為所欲為的後果就是失去天命,失去天命就不再是天子,而是自私自利的獨權者。

在天子之位而不懂得去盡天子之責也會失天命。所以天子必須把天下人都照顧好,如何照顧?

就是要像大學所述的「明明德」而後「親民」。天子本身就要修身,立模範,示榜樣來引領百姓歸向正道。如此,讓天下人都能以仁心對天心,才是引領天下進入太平的正道。

天子若憑自己好惡征代,都會失去天命被討伐,更何況是諸侯、大夫?所以孔子才說天子以下的諸侯大夫等人,如果不依循天理,雖然有尊貴的身份,最後必定敗亡。

天子出兵征伐的目的又是什麼?

無非就是要平治天下,出兵征伐也只是有需要時的一個動作,不見得是必需的。

就好像父母的藤鞭,不是天天都要用的,而是孩子說不聽的時候才會動用到的,孩子如果聽教,就不會用到,一樣的道理。


如何平治天下?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夫功成制禮,治定作樂,禮樂者,行化之大者也。孔子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是故聖王修禮文,設庠序,陳鍾鼓,天子辟雍,諸侯泮宮,所以行德化。《》云:『鎬京辟雍,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說苑.脩文》

天下有道,則禮的定制和樂的創作或征伐的政策都由天子決定。功成就制禮,國家安治了就作樂。禮樂,是推行教化的頭等大事。孔子說:「移風易俗,沒有比音樂更好的;穩定政權,治理民眾,沒有比禮儀更好的。』因此,聖王確定禮儀,完善制度,設立學校,陳列鐘鼓。天子的學宮叫辟雍,諸侯的學宮叫泮宮,靠它來推行德政教化。《詩經》說:「鎬京建了辟雍,從西到東,從南到北,天下沒有人不心悅誠服。」說的就是這樣的事。」


平治天下靠的不是武力征伐。

若某個部落或者國家不循天意,天子屢教不改,只能號召討伐。

討伐成功後,還不算成功,更不能功成身退,只能算是討伐成功而已。之後還要制禮定樂,以教育百姓合天,才算是大功告成,才能功遂身退,如老子說的「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征伐容易,治平就不是簡單的事了,要慢慢教育,讓百姓都了解天理,依循良心。

而教育只是教育百姓而已嗎?

不是的。

過去,從天子到百姓,都有不同的「學府」,天子有天子受教育的地方,諸侯有諸侯受教育的地方,百姓有百姓受教育的地方,但總的來說,教育的方針無非就是「明明德」。

大學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修身是本,治平天下是末,不修身而能安治天下的事從來沒有過,天子對修身很重視,天下人自然就會遵守道德,但往往許多的君王把重點放在治國平天下,所以最終平定不了天下,因為「」沒有確立之故。

所以教育從天子開始,到諸侯、大夫,到庶民都要施教,但天子更要教育正確,不然就會「上樑不正下樑歪」。


所以聖人的責任就是傳述天之道,讓百姓明

白天道,孔子說他述而不作,就是他只傳承、遵循、傳述,但他不創作。天道不是人為可以去創作的,如同老子所說的「天下神器,不可為也」,天下是神所創造的器皿,不能有人為的去胡亂改變的意思。

既然不能人為創作,又為什麼還要提到「創作」這件事呢?


」指的是什麼?

這裡的創作,可以從聖王對禮樂的制作來了解一二。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故百物不失,節故祀天祭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如此,則四海之內,合敬同愛矣。禮者殊事合敬者也;樂者異文合愛者也。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與時并,名與功偕。

﹝樂記‧12﹞

大樂與天地同樣地和合萬物,大禮與天地同樣地節制萬物。和合才使諸物生長不失,節制才有了祭祀天地的不同儀式,人間有禮樂,陰司有神靈。以此二者教民,就能做到普天之下互相敬愛了。所謂禮,是要在各種場合下都做到互相尊敬;所謂樂,則是不論採用何種形式都體現同樣的愛心。禮樂這種合敬合愛之情永遠相同,是從古代賢明帝王一代代因襲下來。使得禮樂之事與時代相符,盛名與功德相符。


大樂的意思就是天子所作的樂,為了平治天下,對諸國教育的樂曲。「」很多時候是指「」,所以大樂可以理解成是合乎天的音樂。同樣的「大禮」就是參照天的次序所定制的禮儀制度。

制禮作樂,要作的是合天地之道的禮樂,而不是違逆天之道的禮樂。所以我們看到儒家的禮樂,五倫大道是順乎天意,合乎人情的制度。

古聖所做的一切都是如何順從天道,以天道為思考一切的中心。不像現在人做音樂,有種種不同的目標,比如抒情的、摇滚的、校园的、行军的等等。

天子所作的這個制度和音樂,所要引領的方向是什麼?所要的結果又是什麼?

天子要制作的禮樂,是讓百姓明白天的制度和和天的聲音,不明白天意的人要如何制作呢?可能制作得出來嗎?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明於天地,然後能興禮樂也。論倫無患,樂之情也;欣喜歡愛,樂之官也。中正無邪,禮之質也;莊敬恭順,禮之制也。若夫禮樂之施于金石,越於聲音,用於宗廟社稷,事於山川鬼神,則此所與民同也。

﹝樂記‧14﹞

樂的創作是仿效天地的和諧;禮的定制是依循天地的次序。和諧,才能使百物都化育生長;有序,才使群物都有區別。樂是按照天理作成,禮是仿照地序所制。所定制的禮超過了就會由於貴賤不分而生禍亂,所創作的樂超過了則會因上下不和而生暴戾。明白了天地的道理,然後才能讓禮樂興盛流行。言與實和合不悖,是樂的主旨;欣喜歡愛,是樂的事蹟。而中正無邪曲,是禮的實質,莊嚴敬順則是禮的形制。至於禮樂加于金石,度為樂曲,用於祭祀宗廟社稷和山川神靈的形式,天子與眾民都是一樣的。


不在天子之位的人,沒有這種體會和經驗,又怎能明白其中的內涵?


Comments


+6010-2480306



9, Jalan CU1, Taman Cheng Utama, 75260 Melaka. West Malaysia

  • facebook

©2019 by 四書經典研習.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