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log: Blog2

好古敏以求知

  • 作家相片: Stone Tai
    Stone Tai
  • 2022年1月22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人的成長,學習是很重要的一個部份。

說到學習,很多時候都會把焦點定在上課讀書,但學習又何止於知識的學習?


小時候,坐、爬、站、走都要經由學習才會,說話也要學習。

當然也有天生就俱備的,比如吃、喝、拉、撒,是不須要經由學習。

身體更有一些不是由我們控制的,比如心跳、消化等,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功能。

人除了身體,還有心靈。每一天身體都在成長,心靈何嘗不是?

如果身體停止了成長,就是發育不全,就像侏儒。若身體成長了,心志反而不長了,也是一種缺陷,像弱智群體一樣,身體已經三、四十歲了,但心智還是十多歲的小孩。

身體靠食物來長成,有些人胃口特小,個子就長得很慢。身體靠食物,心靈的成長又靠什麼呢?

心靈的成長就不是食物可以提供的了,心靈的成長還是須要心靈的糧食。

心靈的糧食不是物質,而是精神的糧食。什麼能提供心靈成長呢?

在儒家的思想中,就是五常德。


身體和心靈是決然相反而共生的。

身體靠物質的攝取來成長,但心靈恰好相反,是要付出才能成長的。

就好像一根蠟燭,點著了後就有光熱,蠟燭會消耗掉,但光熱就會散發開來照亮他人。

人的身體就好像蠟燭,蠟燭拿來做什麼呢?

就是在黑暗中發出光明給大家照明,把大家從黑暗中解脫出來。

人小時候,在家裡受到父母兄姐的愛護,小小的心靈就好像被父母的蠋火點燃,心裡就會開始萌生仁愛的芽,懂得愛父母兄姐,到長大了,就會將愛延伸,去愛身邊的人,變成一位點燈者。

孔子就是萬古長夜中的點燈者,點燃了世界二千多年的燈,點燃了無數人的蠟燭,讓世界不再黑暗。

孔子對人心靈的教育,使一代代人受到光明的指引,讓人走向光明的文明。

然而,偉大的孔子卻告訴我們,他不是天生就會做這些事的,是從不斷的學習而來的。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19〕

孔子說:「我不是天生就有學問的,衹是個喜好古聖之道、勤奮敏捷地追求聖人之道的人。」


有一些人,天生就很靈敏,就會自然的涵養自我本性的光輝,把 上天賦於的天性流露無遺,但有一些人對此就比較魯鈍。

孔子自認不是天生就懂得聖人之道,而是像大部份人一樣,後天接觸到了,學習了才會的。

但不可否認的一點,就是每個人都有 上天賦於的本性,孟子把它稱為「良知、良能」。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孟子‧尽心上‧15》

孟子說:「人不經學習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那是良知。年幼的孩童,沒有不知道要愛慕父母的;長大以後,沒有不知道要敬重兄長的。愛慕父母,屬於仁德;敬重兄長,屬於義行;這沒有別的原因,因為這兩種品德是天下通行的。」


孟子提出一個觀點,就是每個人都有不須要學習就知道、就能去做的天性,這個天性的發端就是「仁、義」。

每個人都會很自然的愛其父母,敬其兄姐,愛父母就是仁的本質,敬兄姐就是義的本質。家是學習仁愛的地方,在家受父母兄姐的庝愛,也愛父母兄姐,出到社會就會以仁愛之心去愛護長輩,友愛朋友,庝愛小輩。

我們從這句話也能看出來,孟子所說的都是付出的行為,「愛、敬」父母兄姐,孟子不是說父母愛他,兄姐愛他,而是他很自然就懂得、也能夠去愛他的父母,敬他的兄姐,這樣他小小的心靈就因為愛父母兄姐而成長。

愛在家能流行,就是所謂的「習」,學而時習,習就是平時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運用。

所以,心靈層次和物質層面是相反的,物質是堆積起來的,就像建高樓,用許許多的物資堆積而成,不是憑空想像就會出現的。但精神層面卻不同,是藉由付出而成長、壯大的,開始愛父母,再來敬兄姐,才將這個精神體更進一步的壯大、發揮,去敬師長、義友人,睦鄰里。

就好像燭火的傳播,你把別人的蠟燭點著了,再繼續為更多的人點,被你點著蠟燭的人也為其他人點燃,這樣整個世界就會越來越光明,這是越付出光明仁愛就越多的。

本來心裡只有父母兄姐幾個,慢慢的就有了鄰居、朋友,出到社會就有了同事等等的人,心裡就有了越來越多的人,有了家庭了就有了先生或太太,就有了兒女,心裡的愛是越來越豐富,不會愛了先生太太就不愛父母了,仁愛之心只會增加,不會人數多了而不夠分配的。

聖人之道不是什麼崇高、難懂的學問,而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的良知良能的生活。

孔子說: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

﹝中庸‧12﹞

君子之道,既廣泛又精微。一般夫婦就算沒受過教育的,都能教導讓他們懂得,若是談到最高深處,就算是學富五車的聖人也有所不知之處;一般夫婦就算是再不長進,也可以行得通,若說到高深處,雖然是聖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


所謂的「費」,就是外在很顯眼的功業,每個人都看得見的,就是明明德於天下的聖業,聖人的終極目標;「隱」就是內在的德行涵養,外人比較看不到的內聖功夫,聖人的基礎。費而隱,指的是「治國、平天下」的聖業,是從「修身、齊家」為基礎的。

君子之道說淺了,就是格物、至知、誠意、正心的修身。那怕是沒受過教育的一般夫婦,引導「格物、至知、誠意、正心」來持修涵養自身,然後齊家修行。這是每個人經由學習之後,都能實踐的在生活,不是什麼深奧難懂的道理;若說到終極目標,就是「明明德於天下」的聖業,就連聖人都未必能能完完全全的做好,因為這不是一個人就能做好的事情,治國、平天下是很不容易的事。

但明明德於天下這件事也不是做不到,只是用功之處就在於如何讓每個人都能修養自身。君子一個人不可能接觸到全世界的人,只能影響身邊能接觸的人,由此而展開。君子雖然有德行,但沒辦法接觸還能如何呢?所以才說「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不能的意思不是沒有能力,而是有所局限。

儒教教育先從「灑掃應對進退」入手,簡言之,就是從小處著手,從自身涵養起始。

這就談到了現今社會小孩教育的一個問題。

讓不讓小孩做家務?

很多父母愛孩子,請了佣人,家務事都佣人做,孩子連洗碗、掃地保持家裡的衛生都不會,只懂得把家裡弄髒弄亂,不懂得把自己和家裡整理清潔。試想從小就享受慣了,成大能吃多少苦?

小時候父母就應該開始教育,家是大家的家,不是父母的家,講了聽聽就只會是耳邊風而已,應該要把這個道理實際化,讓家中孩子也為這個家付出精力,這樣孩子才有存在感,才感覺到這是「家」。

父母不是子女的佣人奴僕,孩子也不是家中的 上帝,所以不要擔心孩子勞苦,讓他們參與家務事,身體辛苦了,才能體會父母的勞苦,這是心靈的鍛煉,在勞動中去培養孩子們堅毅的心志,對他們未來出到社會,才能做個有益於社會的人。

當然孩子的時間,父母親要善於安排,有學習、有玩樂、有家務、有功課,動態靜態都不能少。


孔子說他不是天生就會聖人之道,是學習來的,也都是從小就要學習持家,但孔子的學習和現代人有什麼不一樣的呢?

從孔子上述的這句話我們來探討:

第一就是「好古」。



「好古」就是喜好古聖賢留下來的各種典籍,孔子得到了就會廢寢忘食的學,到年級很大了都還是很努力的學習。再來就是向當時有德行有知識的賢者請教學習,就像老子就拜見討教很多回了。

這也說明,孔子一早心中已經有了自己人生的努力目標和方向,孔子自述他十五歲就立志於聖人之道了。

好古就是遇向目標的一個方向。


第二就是「」。

「敏」的意思就是,勤敏的學習聖人之道。把學到的知識,勤勤懇懇的在生活中實踐。

觀孔子的一生,年輕就從事許多行業,都是從底層學習起,實實在在,沒有捷徑。

聖人的知識,就是大學所說的格至誠正修齊治平。所以孔子學了之後,就自律,讓自己朝聖人之道來格至誠正的修身。

然後親民,讓身邊的人也都一起學習聖人之道。


第三是「」。

「求」是一種「欲」,為了「得」的一種心態,而這個「得」,孟子稱之為「自得之」。

「之」指的是「天之道、聖人之道」,「求之」就是「求道」的意思,就是為了要求得正道、合天之德的意思。

什麼是「自得之」?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離婁下‧42﹞

孟子說:「君子以天之道來深入學習,就是希望可以自己體悟天道的正理。自己體悟正理,就會安穩的守住正道;安穩的守住正道,則體悟就越深刻;體悟越深刻,那麼應用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回溯本源(本性、天性),所以君子希望可以自己體悟天道的正理。」


就好比如果想要當廚師,就要學習烹飪,學了烹飪就要常常下廚,去烹調所學的菜餚,在不斷的烹調中,就能有所體悟,這種體悟叫「自得」。只有體悟到的人能明白,說了也只有有同樣體會的人能意會,沒有這種體悟的人是所無法理解的。

君子以天之道來深造自己,就是為了能合天,達到天人合一的境地。

想要體悟聖人之道,就一定要實踐,唯有從實踐聖人之道,才能真正體會過去聖人的心境,天人合一的心境。

聖人之道不是理論,是真真實實、實實在在的道理,是很實際的道理,不是空洞的理論,是聖人實踐後的心得。

孔子就是希望體會到那種心境,所以很努力的學習,然後實踐。這叫「求之」,有體悟天道的卻求。如果沒有求知欲,學習就沒有力量。


孔子相信這世上有生而知之者,天生就能做到天人合一的人,但為數不多,而孔子自認不是這種人,所以要靠學習來去達成目標。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季氏.9﹞

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是上達的人;學習後才知道的,是次一等上達的人;遇到困難才學習的,是再次一等上達的人;遇到困難也不學習的,這就是下達的人了。」


孔子不希望我們做一個不懂得為自己人生找方向的人,不知道人生的意義,不就是在困境中了嗎?

茫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人生的意義,沒有正確的人生方向,不等餘是困在人生之境地裡嗎?

即然困在人生這個境裡,就應該主動的為自己找出路,讓自己從中解脫出來才對。

對很多人來說,人生就是一趟旅程,走完了就再見。

但對聖人來說,人生怎麼會是去一趟旅遊呢?

人生是一趟開創,要開創大同世界,使人人都能樂在其中。

困在人生之境的人,不明白人生意義的人,更要學習,去弄明白人生其實是很有價值、很有開發潛力的一趟過程,不應該茫茫然不知所措的過一生,那樣的人生不值得過,太浪費了。

浪費大好人生的人不是下等人嗎?

所以孔子說過一句話: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陽貨‧22﹞

孔子說:「整天吃飽喝足,對什麼事都不用心思,這樣是很難走上人生正途的啊!不是有下棋的遊戲嗎?去玩玩也比這樣無所用心好!」


孔子最看不慣的就是終日無所事事、無所用心的人,下棋的人都還會為了輸贏來用心,無所事事的人不如去學下棋,把自己的心志提升一下,讓自己從下棋中去體悟人生的道理,去闖、去拼、去開創自己的人生,不要浪費生命!

所以,不知人生所為何事、困在人生境地的人,更要好好學習聖人之道,不要做一個下達順流的小人。

聖人之道是一條出路、是一條光明大道,能讓自己的人生越走越光明,也能讓身邊人的人生得到光明的一條坦蕩光明大道,為什麼不去學習呢?

我們都不是生下來就能明白、且能實踐天道的人,但可以像孔子一樣學習聖人之道,實踐天理,來成就自己成為一個上達合天的君子,也幫助身邊所愛的人成就。

Comments


+6010-2480306



9, Jalan CU1, Taman Cheng Utama, 75260 Melaka. West Malaysia

  • facebook

©2019 by 四書經典研習.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