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log: Blog2

子畏天命於匡

  • 作家相片: Stone Tai
    Stone Tai
  • 2021年4月11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在《說苑‧雜言》裡有這麼一段故事:

孔子前往宋國,到了匡地時,由於陽虎曾經施暴力於匡地的人民,孔子與陽虎長得又很相似,於是匡地的人便以為陽虎又來了,趕快報告給匡地的主宰簡子。簡子聽後,馬上率領士兵,披上鎧甲,驅馬前往,將孔子一行人住的地方圍住。子路生氣,拿起兵器便要與他們對戰。孔子見了,立即制止子路說:「哪有修行仁義之人,改變不了世俗的劣習?詩、書學了不實際在生活中學習、禮、樂學了也不用來修心,那是老師我的過錯啊。如果樣貌長得像陽虎,就不是我的過錯了,是命運的安排啊。仲由,你來唱,我來和。」子路聽了夫子之教,便放下兵器,拿出琴開始彈唱起來,孔子於是和著音樂唱起來,唱了三遍之後,匡人知是聖人而非陽虎,於是脫去戰甲,離開了。

原文如下:

孔子之宋,匡簡子將殺陽虎,孔子似之。甲士以圍孔子之舍,子路怒,奮戟將下鬥。孔子止之,曰:「何仁義之不免俗也?夫詩、書之不習,禮、樂之不脩也,是丘之過也。若似陽虎,則非丘之罪也,命也夫。由,歌予和汝。」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終而甲罷。

﹝雜言‧18﹞


另一個記載說到,魯定公十四年(前496年),孔子要到陳國,經過匡地。當時顏刻替孔子趕車,進城時,用馬鞭子指著一處城牆的缺口,對其他師兄弟說:「從前我進入過這個城,就是從那缺口進去。」

有匡人認得顏刻,因為以前顏刻跟著陽虎到過這個地方避難,而陽虎在這個地方做了許多壞事,所以匡人恨死了陽虎,要殺他而後快。

據說孔子的模樣長得很像陽虎,匡人看到顏刻,誤以為魯國的陽虎又來了,於是就向匡簡子報告,匡簡子就帶人把孔子住的地方圍起來,要殺孔子。

子路看到來者不善,以他一貫的個性,當然就拿起武器自衛,也要保護老師孔子。

孔子看到子路又衝動了,就很生氣的喝止說:「一個學聖人之道的人,學了聖人之道,不能在生活中實踐,還是依然故我,沒有改進,這是怎樣學習的呢?」

孔子很重視仁義在生活中的實踐,常說「學了聖人之道要常常在生活中運用、實習」。

而面對匡人,正是最好落實聖人之道的時候了,但子路沒有注意,馬上就依循著過去的慣性,好武好鬥。孔子當下要子路學習改變,不讓他動武就要有其他的事情來轉移,而最好調節內心的就是「樂」,所以孔子要求子路放下武器,拿起琴一起唱歌。

可見孔子身為一位老師,在引導弟子,真的煞費苦心。


匡簡子等人,原本以為會有一場惡鬥,卻看到「陽虎」阻止了一個武士,還叫了武士拿琴唱歌,都看儍了眼,忘了進攻。

如果是惡人陽虎,早就拔刀相向了,那會這個樣子?

再聽孔子和弟子們唱歌,當時沒有現在的流行歌曲,當時的流行歌曲,就是過去聖王所留傳下來的,所以內容光明正大。

這人真的是陽虎嗎?

最終匡簡子等人确認這一班人不是陽虎,而是魯國的孔子,就當場把甲冑解開,抱拳然後默然的離去了。


這一件事,在論語中也有記載: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罕‧5﹞

孔子在匡地被困。說:「文王死了後,文化傳承不都在我這裡嗎?老天若要滅絕這種文化,後代的人就不會有機會學習到這些文化傳承;老天若不滅絕這種文化,匡人又能把我怎樣呢?」


從論語中,在匡難中,孔子對隨從的弟子們講這一句話。我們能了解到,當時孔子並不畏懼匡人,但也不曾想要與匡人動武。

孔子的團隊裡不是沒有武力的,弟子中就有善戰之輩,而孔子本身也不是文弱書生,根本就不會畏懼動武。當時的時局並不是太平盛世,一大班人沒有武力,在各國之間走動,是很危險的。孔子周遊列國不會沒想到這件事,若遇到大部隊,當然就逃,就好像當年孔子在生命中另一件生死之間的大事:伐樹削跡。

當時孔子來到宋國,就在一顆大樹下(杏壇)帶領弟子們習禮,當時宋國的奸臣桓魋怕孔子的到來,他將會失寵,所以在宋君的面前講孔子的壞話,還不經宋君的允許,帶領大軍欲置孔子於死地。幸好有弟子得知情報,於是孔子就帶領眾弟子趕緊逃離宋國。

司馬桓魋撲個空,殺不到人,氣得怒火三丈,命令拆了杏壇,砍平了大樹,並派人將孔子及其弟子走過的足跡用大掃帚掃去。

史記中記載,逃離的過程中,弟子向孔子請示是否快一點逃離,孔子就說:「 上天是我德行的來源,桓huán魋tuí又能對我怎麼樣呢?」


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史記‧孔子世家‧24﹞


同樣是殺身之禍的大事,但孔子並不懼怕。

孔子不畏懼的原因,是因為孔子很清楚,自己承接了聖王之道。要將大道行於天下,並不是人想要做就能做到的,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有 天意(天命)。

孔子明白 上天讓他孔子有機會行道於天下,不代表他就是「天」,不等於他可以肆無忌憚的為所欲為。所以孔子在處事上很謹慎,怕的只是不明天意而失了天意(天命)。所以孔子說一個修行的君子有三畏,第一就是要「敬畏天命」。

孔子很确定的一件事,也是孔子當下進行著的,就是將聖人道傳播,讓天下人都了解,這件事就是「天意」。

既然是天意, 上天都允許了,人還能怎樣呢?

天要辦的事,人有什麼能力來阻止呢?

人既然沒有能力阻止,遇到匡人這樣的事,又是什麼意思呢?

遇到桓魋這樣的人又當如何?

這就是先一步要去體會的「天意」。


很多修行的人有一個這樣的認知:「人有善愿,天必從之。」很多修行的人對這樣一句話的理解是善人有善愿, 上天就會暗中保佑,會讓一切事情順順利利。

更好玩的是,這種觀點很多時候是潛伏在內心裡而不自知的。表面上是明白,有善愿並不見得會事事順利,就好像孔子、岳飛、文天祥等聖賢之輩,有哪個是順順利利的?

但明白是一回事,重點在於,內心裡還是很頑固的相信善人有善愿,天就會讓一切順順利利。所以在遇到困難,面臨磨難時,人就會生氣、不平,就開始埋怨。

為什麼生氣、抱怨?因為事與愿違呀!

就像小孩一樣,你告訴他說:「你乖,就給你手機…」但是當他很乖又沒有拿到手機,沒電玩時,就開始發脾氣,就不乖,就要鬧翻天。

陳蔡絕糧時,子路看到很多同學生病了、受苦了,甚至不再相信、不再學習,逃跑了,就很難過、很氣憤的向孔子抱怨。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衛靈公‧2﹞



子路抱怨什麼呢?

「一位遵循天意、率性修道的君子,也會有走役無路的時候嗎?」

要將大道行於天下,為什麼困難重重?天不是保佑善人的嗎?

一個問題顯露出,子路內心裡還是很頑固的相信:善人有善愿,天就會讓一切順順利利。

但孔子的回答「一位率性修道的君子,遇到走投無路時,還是會堅守修行,而不明理的小人就會亂來了。」

為什麼君子會固窮?

因為君子敬畏天命。就會去思考 上天為什麼讓君子遇到這樣的困難?讓君子走投無路?

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先進‧2﹞

後來孔子自省說:「因為跟我到陳蔡的所有人(抱刮孔子自己),都跟這兩國之間沒有交往。

不及門的意思,就是沒有登門拜訪。整個意思就是德行沒有到達,所以無人相助。

所以君子不敢埋怨,不敢不振作,不敢不端正心思。

怎麼辦呢?

孔子更加不能放鬆,給弟子們講課,教大家習禮、彈琴唱歌。一切該做的做,不該做的都不會浪費氣力去做。

為什麼小人會「濫」?

因為自我中心的思維,只有我自己而不知天命。為了活命,人就無所不用其極了。

上天或許在考驗,看看面對這類事,孔子會如何處理,怎樣引導弟子?

是以聖王之道,還是用武力解決?

結果孔子無論是在引導弟子,或給 上天的考卷,都給出了最漂亮的成績。

而這個成績,源自於孔子不敢驕泰,而對 上天絕對的「忠信」。

忠於事天,信守天命。

所以與其說「子畏於匡」,孔子在匡難中差點失去生命,不如說「子畏天命於匡」,孔子在匡難中所畏懼的是不明天意,失了天命






Comments


+6010-2480306



9, Jalan CU1, Taman Cheng Utama, 75260 Melaka. West Malaysia

  • facebook

©2019 by 四書經典研習.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