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log: Blog2

孝德的力量

  • 作家相片: Stone Tai
    Stone Tai
  • 2024年6月11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作者:清‧紀曉嵐‧


李家村有位農婦,每天早晚兩次往田間送飯,總看見有個年輕的女子忽左忽右地跟隨著她。問和她一路送飯的農婦們,大家都說沒看見。這位農婦為此心生恐懼,整天提心吊膽。

後來,那女人竟逐漸地跟隨她來到家裡,但不進屋,總是在院裡或牆角下徘徊。如果這位農婦向她逼進,她就步步後退。這位農婦返回原處,她卻又湊了上來,總是不近不遠。這位農婦意識到,這女鬼一定是自己的冤家對頭。

一天,農婦壯著膽子,站得遠遠地問那女人道:「你有什麼話就直說,別老是這麼不遠不近的跟著我!」那女子說:「你前生和我都是一位富貴人家的姬妾。你嫉妒我受主人的偏愛寵幸,就誣陷我與人私通、盜竊。主人聽信了你的讒言,把我幽禁起來,使我鬱悶而死。如今,我是來找你償命的。怎奈你今生事奉婆婆至孝,總有善神在暗中保護,使我無法接近你。所以我天天跟著你,尋找機會下手。但我仔細估量了一下形勢,看來報怨的可能性不大。你若能延請和尚做一次道場來超度我,使我得以早日轉世托生,咱們之間的冤怨就算解除了。」農婦說:「我家裡貧寒,哪裡有錢為你作道場?」女鬼說:「你家裡貧窮,這也的確不假。但是如果你能以虔誠之心念佛一萬聲,也同樣可以超度我。」農婦問:「光是念佛,如何能超度鬼魂呢?」女鬼說:「普通的人念佛,因為心思雜亂,自然難與佛相應,必須唸唸如對佛前,努力收攝此散亂心。若是忠臣孝子,他的誠心已經感動了神佛。他們念佛一聲,聲音直達三界。所以,他們念佛的功德威力,與誦經拜懺同等。你是位孝婦,我相信以你的至誠心念佛,自然能與佛力相感應的。」

那農婦聽信女鬼之言,便發心虔誠地念起佛來,每唸一聲,女鬼就向西一拜。農婦念滿一萬聲,那女鬼就不見了。

這事在李家村,老一輩的人經常說起。可見,真誠孝順雙親,其功德勝似信心拜佛!

 


原文:

李村有農家婦,每早晚出饁,輒見女子隨左右。問同行者,則不見,意大恐怖。後乃漸隨至家,然恆在院中,或在牆隅,不入寢室。婦逼視,即卻走。婦返,即仍前。知為冤對,因遙問之。女子曰:「汝前生與我並貴家妾,汝妒我寵,以奸盜誣我致幽死。今來取償,詎汝今生事姑孝,恆為善神所護,我不能近,故日日相隨。揆度事勢,萬萬無可相報理。汝儻作道場度我,我得轉輪,即亦解冤矣。」婦辭以貧。女子曰:「汝貧非虛語。能發念誦佛號萬聲,亦可度我。」問:「此安能得度鬼?」曰:「常人誦佛號,佛不聞也,特唸唸如對佛,自攝此心而已。若忠臣孝子,誠感神明,一誦佛號,則聲聞三界,故其力與經懺等。汝是孝婦,知必應也。」婦如所說,發念持誦。每誦一聲,則見女子一拜。至滿萬聲,女子不見矣。此事故老時說之,知篤志事親,勝信心禮佛。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六‧姑妄聽之二》


什麼是「正氣」?

正氣是心懷正念所產生出來的一種氣質,就比如一個學生考試考到了好成績,如果這個學生是作弊得到的好成績,被表揚的時候心中就會覺得羞愧,若是自己努力後的成果,就當之無愧。

所以孟子說「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要「以直養」、「而無害」,還得「配義與道」,才能養成。

浩然之氣至大至剛,就像舜帝,其心無他想,那怕是天子之位,亦不能讓舜放棄對父母的孝順。這就是《中庸》所說「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的真義。

直養」是沒有其他雜思雜念,心中只知道應該孝順所以就孝順,無論生活富裕貧窮,都要孝順,直接了當的依循本性的孝仁之德而行。

而無害」的意思就是,不會因為雜思雜念來阻礙其孝行的意思。不會因為自己累了就不去孝順父母,不會因為麻煩而不孝,不會因為各種原因而讓孝行中斷的意思。

配義與道」就是一定是要在「」與「」的基礎上來養氣。「」就是應該做的,叫「本份」;身為人子就應該孝順,所以孝順就是人子的義。「」就是五常,要用真心,就是仁心來實踐孝行。


白話的解釋就是:我本性的仁,養我的浩然之氣,直接依循心中的仁孝,不讓其他雜思雜念去傷害我行仁孝的心與言行,一定要遵循本性的常德和五倫的理路,如果違背了,正氣就會漸漸消失不見。


故事中李村農婦因事奉婆婆至孝,孝就是本性之德,心正則產生了正氣。有了正氣,自然感召神明護佑,所以鬼不敢靠近、也不願意靠近她。

若李村農婦對婆婆不孝,即使日日唸佛,也無法感召神明保佑,前世冤愆就會輕易來討債。所以女鬼一開始沒有直接現身,而是在一旁等待。她等待的是農婦的不孝順,等待她正氣消失,才能趁虛而入,奪取其性命。

然而,等待的結果卻是農婦如此孝順,雖然窮困但不改對婆婆的孝行,這讓冤魂感動並自愧不如,生出明悟之心,對農婦的德行感到佩服而不忍傷害她。

從冤愆的話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一般無德之人,心無正念,身無正氣,唸佛無法通佛,只會招來邪魔外道的親近。而農婦之所以能通達三界,感召神佛,是因為她一心孝順婆婆,心志堅定。

其實,冤愆現身相告,已是受農婦孝行感動,自覺不如農婦,願意投胎轉世做個孝順之人,才願與農婦和解。不然,恨意難消,生機不現,是無法投胎的。

然雖如此,何以還須唸佛來超度冤愆?

這是因為農婦雖然孝順,但德行並不圓滿,所以還需要依靠德行圓滿的佛力加慈,才能超度冤愆。

佛號代表了佛一生的德行,就像提到舜就想到孝一樣。佛號是佛一生德行的寫照,使冤愆謹記要依循如是德行來過下一生。

像農婦孝德化愆的事,歷來不少,再舉一例:

 

話說大清乾隆年間,狼窩山下住著一戶曹姓人家,這家人也說不清什麼來歷,興許是從哪里逃荒來的,先在這裏搭了個茅庵住下,開荒種地,上山打獵,在這裏生存了三代人。長年累月的勞苦奔波,風餐露宿,曹老頭病了,渾身疼痛,咳嗽不止,不到六十歲的人,躺在床上,一天不如一天。兒子及家人看在眼裏,痛在心裏,翻山越嶺請來了朗中,給老人瞧病。

朗中望聞問切了一番,說這都是長年累月狩獵,在風餐露宿裏落腳。留下的病根子。

「我先給開個方子,不過這個方子如果能加上蜂蜜就更好了,這蜂蜜最好用我們這一帶山上的野蜂蜜。」兒子聽在耳裏,記在心裏,朗中走後,他就背上藥簍上山了,他打獵時就知道一懸崖峭壁處有一個蜂巢。

過了兩天了,兒子沒回來,曹老頭躺在床上也睡不安了。不對,不管采著沒采著,總該來家了。這山裏虎狼都有,野獸出沒,兒子出事了。老頭捶胸頓足:「都怪我啊!是我葬送了兒子!你不該聽那朗中的話,去采什麼蜂蜜!」老人直想爬下床,一頭撞死,但身體不給架勢他行動不得。他的十六歲孫子沒和任何人道別,離開爺爺屋裏,背上弓箭,手持鋼叉,偷偷上山尋父去了。

他在山上苦苦尋了兩天,平時和父親去的地方都到了,可就是沒見到父親的身影,身上的乾糧快沒了。這時,突然聽到一聲虎嘯,只見群狼和其他野獸跳溝越澗,四處逃奔,曹老頭的孫子雖然年幼,但也是跟隨爺爺,父親打過獵的,知道肯定有特殊情況,他就跑了去。

在一個懸崖處,他驚呆了,朝下望去,有一個人渾身血污躺在地上,那不就是父親嗎?再一瞅,不遠處還有一只老虎,在盯著父親,這個時候,這孫子沒有猶豫,奮不顧身沿藤條攀下懸崖,說來這老虎也怪,見有人飛奔而來,競一甩尾巴,又一聲長嘯離去。

他撲到父親身邊,連聲呼喚,父親醒來,說,孩子你怎麼來了?這裏不是人呆的地方,虎豹豺狼都有,這是我采到的蜂蜜,你拿回家給你爺爺熬藥,就行了,不要管我了。說著他從懷裏掏出了碗口大的一塊蜂蜜。

原來父親是在懸崖處采割到這個蜂蜜,一度欣喜,不小心失足摔了下來,幸好有一個樹枝擋了,緩衝了一下,才不致於直接落地,只是骨折和皮外傷,沒有危及生命。父親的話,兒子怎能答應,虎狼再多也不能把父親撇在這裏,必須都一同回家,爺爺躺在床上等著我們呢。這小傢伙解下腰帶,把父親托在背上,捆綁在一起,艱難的拽著藤條,攀援而上。雙手乃至渾身都被荊棘劃破。他始終不放棄,也許有神的幫助,幾十丈的懸崖,他背著父親爬了上來。蹣跚的來到家裏,父子倆都成了血人,但一家人看到了活著回來的兩代人,欣喜若狂。一邊把他們安放休息,競然放起了鞭炮。這一放不要緊,驚動了一位人物。

這人物不是別人,就是大清乾隆皇上,他微服私訪下江南,路過這裏,聽到鞭炮聲就問鄉佬?這是誰家嫁娶?如此熱鬧?鄉佬答曰:不是嫁娶,是這家不幸中的萬幸。倆孝子險中求生,都活著回來了!

乾隆皇上生性獵奇,帶著一行人來到曹家。知道了原委。龍顏大悅。想不到他的子民競有如此大孝!

那時大清入主中原不久,愛新覺羅推崇漢文化,尤其是推崇孔老夫子的以孝治天下下,今天親眼目睹這倆父子孝行。豈能無動於衷?連忙讓御醫給這家祖孫三代治病療傷。又下旨重金獎賞。一時大悅,留下墨寶。寫了一幅中堂:孝。旁邊還有四句:妻賢夫禍少,子孝母心安,虎不食孝子,百善孝為先。

曹家老幼齊齊跪拜,高頌皇恩浩蕩。自此曹家請名家裝裱,逢年過節,焚香叩拜,代代傳承。更把這個孝的傳統流傳。

《百姓傳奇:虎不食孝子》(作者李玉華)


話說野獸食人,只因在野獸眼中,看到的不是人。因為不俱備五德之人,雖有人型,卻無人氣。

上天 造人,賦予人的是萬靈之長之氣,野獸不敢侵害。但若人不守五常,倫常失德,就失了正氣,就會被人罵作「衣冠禽獸」,這樣的人已經不是人了,所以被食之無罪。

至孝之人,禽獸不敢傷害,是因為看到的是「人」而非獸。

細思楊香之所以能救父於虎口,憑藉的是什麼?連壯漢都無法戰勝的猛虎,豈是十四歲的楊香所能敵對的?憑藉的正是楊香的孝心與孝行,而非武力。

許多的羅漢能降伏猛龍惡虎,亦是憑藉德行,而非神通。雖說神通亦是降龍伏虎之器,但若沒有仁心慈悲與德行之本,降得了一時,卻無法伏之一世。

願讀者能認清為人之本質,守好本性中的五常之德,嚴然立於天地間,逍遙快活,無憂無慮。

Comments


+6010-2480306



9, Jalan CU1, Taman Cheng Utama, 75260 Melaka. West Malaysia

  • facebook

©2019 by 四書經典研習.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