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不罔殆
- Stone Tai
- 2022年1月8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2022年1月16日

對聖人之道的學習,孔子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曾說:「把過去聖人留下的典籍,拿出來學習,讓聖人的話語重新產生溫度,讓自己能革故鼎新作新民,同樣的也引導他人修身作新民,這樣才能夠做他人的老師。」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政‧2.11﹞
如果不從過去聖人留下的典籍學習,不去向君子、聖人請教學習,又如何能知自新之道呢?
即使學了聖人的典籍,要能「學而時習之」,把所學的在生活中實踐,這就須要經過思慮的轉換。

所以學與思是不可分割的一個組合。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為政‧15﹞
孔子說:「學習而不思考則會越學越迷茫,思考而不學習則危矣。」
學什麼?思什麼?
論語很多這樣的言論,都沒寫清楚,所以我們要將沒說出來的背景填入,才能明白其中的意涵:
孔子說:「學聖人之道而不思考實踐之路則會越學越迷茫,思考實踐聖人之道的方法而不去學習古聖賢留下的典藉則會害己害人。」
學了聖人之道,知道了很多聖人留下的知識,但都沒有想要去實踐,學了幹嘛呢?
就好像媽媽們都想要做好菜,就參考大廚是怎樣做的菜,然後自己動手做做看,最後做出了大廚級別的菜讓家人享用,感覺很幸福、很滿足。
但現在有一個媽媽,每天看烹飪節目,看大廚們怎樣做菜,看了之後又不照做,請問這位媽媽看來做什麼呢?
不是很迷罔嗎?
學習聖人之道也一樣,想要成為一位君子,想要做聖賢,才去學聖人之道。如果學了一堆聖人的知識,卻沒有要依循的意思,何必學呢?
難道只是過過隱?
這樣的人,自己的人生目標可能是茫茫然的吧?
可能自己要什麼都不是很清楚吧?
有很多人去上激勵課程,就是為了提升自己。
曾經問過一位朋友,你上了那麼多的激勵課程,你想改變自己?
他說是。
那你改變自己是為了什麼呢?
就讓自己變得更好啊!
為什麼要哪麼辛苦來改變自己呢?
早早起床,不可以睡到自然醒;要有禮貌,不可以隨意;想法要積極,不可以悲觀…
是為了以後可以娶到美麗又大方的太太?
不是。
為了父母親?
想想了又不是。
那麼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孔子積極的修養自己,是為了提升自己品格,立模範來引領百姓能過君子的生活,從而使每個人都能修身,則天下自然太平。
你呢?
所以孔子說:「你學習聖人的道理,如果你沒有思考自己的人生,你沒有思考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學的知識對你有何益?」
自古多少讀聖賢書的人,最後遺臭萬年?
像曹操、秦檜不都是讀聖賢書的人嗎?
最後沒有成為聖賢,反而令人不齒,是他們一早就想好要遺臭萬年的嗎?想好了我要讓後世的人對我感到不齒?
沒有,但在生活中,因為自己沒有反省、思考,人生之路就越走越偏了。
所以,學習之前,要思考清楚,想當聖賢就去學王道,想當霸王就去學霸道。
孔子只有聖人之道,沒有其他的理路,因為孔子是立志做聖人的君子,最後學了聖人之道、實踐而成了聖人。
我們今天學聖人之道,難道不是想做聖賢嗎?
反過來,想要做聖賢,卻不去學習聖人留下的典籍,只是自己在胡思亂想,自己想出來所謂的聖人之道是如何如何的,聖人之道是想像出來的嗎?
決對不是。
聖人之道是實踐出來的,法天效地懂人情,有過則改有善從,過去聖賢都是這樣實踐過來的。
不去學習古人的智慧,自以為是的摸黑走,能走多遠、能走多正碓?
這類人也不少,所以孔子這四種人很無奈,這四種人的心態叫「智、愚、賢、不肖」
自認為自己很有智慧,無須向其他人學習的「智者」;自卑認為聖人之道太高、太難學,學不會的「愚者」;自認為品德很高,自我感覺很好,所以不需要再精進的「賢者」;和看不起道德,認為自在過生活,想怎樣就怎樣,不必理會什麼道德之說的「不肖者」。
這四種都是「驕泰」的心態。
孔子說: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大學‧14﹞
這些驕泰之人,又怎麼能讓大道傳於世?怎樣讓百姓安居樂業?怎樣能讓世界大同?
不可能!
這樣的人不危險嗎?
這樣的人的心態,只會讓世人更不明白大道,更模糊了聖人之道的偉大。
孔子用「殆」這個字來形容這類人。
看他們的作為,別人對聖人之道還會有信心嗎?
聽他們的言論,別人對於大道還會有信念嗎?
他們自己都不相信,又怎麼能讓其他人相信呢?
聖人之道不是危哉?
孟子的時代,就有很多這樣的人出來,自己不信聖人之道,自己創造新的「聖人之道」,孟子就很生氣、也很可憐這些人,就點出這些言論的缺失、不完整之處,把孔子留傳的聖人之道向他們更詳細的解釋。
孟子說:
孔子看到天下大亂,有大臣殺君主的,也有孩子殺父親的,心裡很懮惧,就寫了《春秋》,但楊朱和墨翟等人的言論,到處流傳。
楊朱主張一切為自己,就是無視於君主的存在;墨翟說兼愛,就是無視於父母的存在。無視於君主和父母的存在,那就成了禽獸了。


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孟子‧滕文公下‧14﹞
孟子很可憐那個楊朱,不懂得去幫助、照顧他人,注定無德終老一生;也很可憐那個墨家沒有父母庝愛的人,自己沒父母孝順,就去鼓吹孝順別人的父母,如果每個人都孝順別人的父母,自己父母親怎麼辦?
你去代替別人孝順他的父母親,那麼他就可以不用費神去孝順父母了是不是?
這類人比起殺人生命的歹徒更可惡,歹徒也就殺幾個人,但他們殺害的是人的心靈,但這些似是而非的言論,令無數人喪失了正道,沒有正道可依循,令人墮入黑暗當中。
孔子是黑暗中的太陽,開創了人類文明之路,而這些人的言論,就是在破壞文明,使人人不知道怎樣做一個端正的君子,而變得像禽獸一樣。
所以思而不學,比起學而不思更可怕。
學而不思頂多是自己迷罔,但思而不學之輩,就會弄出一些偏離中道、似是而非的思想,這些思想就會殘害更多的人,這樣害己害人的事,孔子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殆」。
孔子不希望弟子們學習有所偏差,常常語重心長的叮嚀再交代,希望自己教出來的弟子,個個成聖賢,個個都能造福人群。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