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log: Blog2

師冕見子仁心

  • 作家相片: Stone Tai
    Stone Tai
  • 2021年8月5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衛靈公.42﹞


魯國的樂官(師冕)來見孔子,走到臺階前,孔子說:「這是臺階。」走到坐席旁,孔子說:「這是坐席。」大家坐定之後,孔子告訴他說:「某人在這裡,某人在這裡。」師冕告辭走了。子張請教說:「這是與樂官(盲者)說話的方式嗎?」孔子說:「對的,這確實是輔助樂官(盲者)的方式啊!」



師冕是魯國的樂官,「師」指的就是樂師,而冕則是樂官的名字。

先秦時期,樂官多由盲人充當。

比如孔子的音樂老師師襄,也是一位盲人。有人說師襄是自己把眼睛弄瞎的,為的就是把音樂搞好。然而真的是如此嗎?或許不是,孔子也精通音樂,但也沒有把眼睛弄瞎。

其實當時的樂師,都是盲眼之人。眼瞎了,人就會把神專注在耳。就好像在黑暗中,我們也會很自然的專注於聽覺一樣。所以周朝時,盲人也要讓他們有出路,就讓盲人搞音樂。

春秋時代有一群瞎眼的貴族知識份子,他們博聞強記,熟悉歷史故事,又能奏樂,善於傳誦歷史或歌唱史詩


,稱為「瞽史」,也稱「瞽矇」。他們世代相傳,反復傳誦,不斷加工,積累了豐富的史實內容,發展成許多生動的文學作品。

瞽矇是春秋時代的一個固定職位,其地位並不高,但上上下下也有幾百人。


鄭玄注云:「凡樂之歌,必使瞽矇為焉。命其賢知者以為大師、小師。」又說:「瞽矇掌播、簫、管、弦、歌,諷誦詩,世奠系,鼓琴瑟,掌《九德》、《六詩》之歌,以役大師。」


瞽矇是樂官,他們的工作主要是奏樂,連帶誦詩,似乎還兼唱歌詩。


孔子也是精通音樂的人,曾經跟師襄學樂,所以很清楚樂師的處境和生活習慣。

當師冕來見時,孔子就幫助引導師冕。扶著師冕走,到了臺階前就會提醒說:「到了臺階。」;走到坐席時,就提醒說:「到了坐席。」扶他坐下。當大家都坐好了,就向師冕說:「某某


人在左邊,再過去是某某人,右邊又是某某人…」一一的向師冕介紹,好讓師冕在談話中,知道是誰在說話。

原本師冕是有他個人的輔助人員做這些事的,可能孔子與師冕很熟,所以直接充當輔助來做這些事。而孔子因為有經驗,做得非常嫺熟自然。

沒有與盲人接觸、相處的人,常會慣性的把對方當成是正常人看待,比較沒有辦法體諒盲人的難處。只有常與盲人接觸的人,才能有像孔子那樣的表現。

回想過去自己與眼睛不方便的人接觸,有時連自己是誰都忘了和對方說,要等到對方問起,才會意識到對方看不見自己。又或者以為對方能從聲音認得自己是誰,所以沒有自我介紹。

或許


弟子們比較沒有與盲人接觸,看到孔子這樣輔助師冕,待師冕走了之後,子張就向孔子請教,是否這就是輔助(相)盲人的方法?

孔子是不是常常接觸盲人呢?

除了與師襄學琴時,其餘時間也是和正常人相處,但孔子能很清醒的活在每一個當下,很清楚自己面對什麼人,該怎麼應對,又能很細心的照顧到對方的需要。

從孔子與師冕見面的這一場,不單是給弟子們示範了如何與盲人相處,也是給後世的我們示現一種將心比心的仁慈。



人與人的交往,就是要能將心比心,相互體諒和扶持來維繫,才能有良好的關係。

有一天,哥哥在煎蛋給自己和妹妹當早餐,妹妹就從冰箱拿出了牛奶,倒了一杯放到微波爐熱一熱。哥哥弄好了,兄妹兩就開始吃早餐。吃了一會,哥哥突然發現妹妹的牛奶,問:「我的牛奶呢?」妹妹就說:「你又沒說要?」

相比兄妹倆,哥哥煎蛋會想到妹妹也要吃,就一煎多幾粒;反而妹妹就沒有哥哥的體諒心,自己想喝,不會去想到哥哥也可能要喝。

妹妹在悌道的狀態叫「睡覺」,哥哥則是「醒覺」。所以覺醒的哥哥有作為,能將心比心的照顧妹妹,而妹妹還在「睡覺」,當然就不會有哥哥這種醒覺了。

有句成語「不知不覺」,或許可以借用這句成語來反射一下。不知道道理,不能做好本份,叫無知,叫不知,就是小人的狀態;但受過聖人的教育後,知道了道理,卻不去實踐,叫不覺。就好像一個人睡醒了卻不起床,所以中文字用「醒覺」或「覺醒」,醒和覺是兩個不同的狀態。

妹妹還小,或許還是「不知」的狀態,不知道去體諒別人,但經過哥哥提醒後,還不知道去弄一杯給


哥哥,還反過來指責哥哥沒說要,就是「不覺」了。

我們想要做一個「不知不覺」的小人呢?還是要當一位有聖賢覺知的君子呢?

所以聖人之道的學習中,要常自覺。不自覺,就無法自強不息的實踐義理。


忽然想起有一個有趣又啟發的故事,共參:


一個漆黑的夜晚,有個僧人經過一個村莊時,看見遠處有人挑著燈走過來。一個村民說道:「周瞎子過來了。」

僧人聽


後很納悶兒:盲人挑燈豈不可笑?於是走近了就問道:「請問施主,你看不見,為何還要挑一盞燈呢?」

盲人答道:「黑夜裡,大家都一樣看不見路,所以,我就挑了盞燈。」僧人若有所悟地說:「原來你是為了別人照亮啊!」盲人卻說:「不,我是為我自己。」「為自己?」僧人一愣,感到很驚訝。盲人問僧人:「你是否在黑夜裡因為看不見和別人碰撞過?而我就沒有,雖說我是個盲人,可我手裡挑著燈,既為別人照亮了路,也為別人能看見我而不會碰到我。」

僧人頓悟:原來為了別人就是為了自己。





Comments


+6010-2480306



9, Jalan CU1, Taman Cheng Utama, 75260 Melaka. West Malaysia

  • facebook

©2019 by 四書經典研習.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