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log: Blog2

廄焚不問馬

  • 作家相片: Stone Tai
    Stone Tai
  • 2021年2月12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2021年2月14日



孔子在魯國當大司寇時,發生了一件事,馬廄失火了。

馬廄失火了不是什麼大事件,但這件事被記錄在論語鄉黨篇裡。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鄉黨‧12﹞

馬廄失火了。孔子退朝後,得知馬廄失火,就問:「有傷到人嗎?」沒有問馬的情況。


廄(jiù)是什麼概念?在《說文解字》有這樣一個記載:


廏:馬舍也。

《周禮》曰:「馬有二百十四匹為廏,廏有僕夫。」


廄其實就是能養二百一十六匹馬的馬舍,俗稱馬房。春天夏天時,馬是在野外放牧,到了秋冬,天寒地凍就把馬養在廄中。

廄有設立官員、駕馭馬車的車夫、照顧馬廄等僕人管理。

廄失火了,孔子得到消息,關心有沒有人受傷,但記錄的人說孔子沒問馬的情況。

有人問:孔子為什麼不關心馬?馬也有生命啊!?


類似的記錄在《禮記》和《孔子家語》也有記載:


孔子為大司寇。國廄焚,子退朝,而之火所。

鄉人有自為火來者,則拜之,士一,大夫再。

子貢曰:「敢問何也?」

孔子曰:「其來者,亦相弔之道也。吾為有司,故拜之。」

﹝孔子家語‧曲禮‧子貢問‧5﹞

「廄焚。孔子拜鄉人為火來者。拜之,士一,大夫再。亦相吊之道也。」

﹝禮記·雜記下: 129﹞

這兩段記載,說明了國家的馬廄火災,孔子是大司寇,也負責管馬廄之事務,所以退朝後,就到事發地點去。這兩段裡就沒有記載孔子「問人不問馬」的事,只記錄了附近有主动前来救火问吊者,孔子作为鲁国大司寇,每遇一位,便作揖拜谢,逢士一级人士拜谢一次,逢大夫拜谢两次,未忘依礼行事。當時子貢在身邊,就問孔子有關這個回禮的事情,孔子就指導子貢,師生的對話就被記錄下來了。


從上面這幾段話,我們能了解到,不同的人記錄出來的有些出入。

有學者說這幾個記錄,可能不是同一件事。

也有學者說,因為「鄉人」指的是孔子的親友,所以不是國家的廄,而是孔子家的馬舍,因為「春秋」沒有記載。

孔子的馬舍可以稱作「廄」嗎?養多少的馬啊?

這種種的問題,由於記載有限,沒有再多的文獻可考,我們也沒辦法從中去還原真相。

但幾個記載,我們看到記錄者的視角不同,一者比較重視禮的部份,所以重點記錄了孔子如何回禮;另一者可能是孔子的弟子,比較著重孔子的德行,所以記錄了孔子問人不問馬的事。

也有學者認為,之所以記錄孔子問人不問馬,是記錄的人本身的觀點,可能這人沒看見,所以就這樣記錄。有問沒問馬也無法考據,但這很重要嗎?

如果國家的馬廄失火了,孔子一定會調查清楚,因為必須向魯君報告,這是不可以馬虎的。

孔子先問了有沒有人受傷,之後問沒問馬我們不知道,但我相信孔子不是隨便的人,做事認真,一定會去了解情況。


從廄焚這件事,我們嘗試從這個事件,去了解聖人的存心。

人是由心主導的,從一個人的言行,就能知道一二。

比如家裡失火了,父母親第一個想到的是誰呢?大部份的父母第一個就會想到孩子,因為父母很愛孩子,常把孩子放在心裡;孩子呢?就不一定了。可能是想到了他的洋娃娃、心愛的玩具、寵物等等,當然也會有想到父母的孩子。

換言之,緊急事件發生時,第一個出現在腦海,往往就是在自己內心之中比較重要的。這個內心裡的可能是人,也可能是事物。

孔子聽到廄焚,首先想到的是那裡的人怎樣了?在救火、救馬匹時有沒有人受傷?說明了在孔子內心裡,比起馬,人是比較重要的,那怕這些人身份很低下。

如果當時,孔子不是問人,而是問馬匹的損失,馬廄的毀壞程度,表示孔子心中所重視的是事物,而非人。

什麼是仁?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顏淵‧22﹞

樊遲向孔子請教孔子如何行仁。孔子引導他說:「愛護別人。」

一位學習聖道的君子,如果都不懂得愛護身邊的人,他學到的只是知識上的人。實際的仁道,就是愛自己父母、愛自己家人,然後才懂得去愛別人。

如果馬廄失火了,孔子不是問人,那麼孔子說的仁又是什麼呢?

仁不是名詞,而是由內而外愛的表現。

半夜,兩歲的妹妹哭了,同房的姐姐被吵醒了,覺得很吵。隔壁房的媽媽聽到了,趕緊起床查看,小女兒怎麼了?

姐姐還小,小孩很多時候都是自我中心的,被吵醒了就不高興。但孩子都是媽媽的寶貝,因為很愛孩子,就不覺得吵,而是關心到底女兒發生了什麼事。

當內心有愛的時候,表現出來就像媽媽的關心,這叫仁者愛人,內心有仁愛的君子,就會有關懷他人的表現。小人就像小孩,不明事理,自我中心,所以就不會真的去關愛他人。


沒有人是天生就是聖人,都是修行而成就的。

子貢的觀察能力很強,有一次他說:「君子所犯的過失,就好像日蝕月蝕一樣:犯過的時候,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改過之後,大家依然仰望他。」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張‧21﹞

孔子自己也說:

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述而‧31﹞

孔子說:「我真幸運,只要有什麼過錯,別人一定會知道。」


有一天,孔子基於某種考量,婉轉的回答了他人的問題。由於對方無法理解孔子的心意,就私下對孔子的學生告狀。孔子弟子聽到了就向孔子報告,但孔子聽了沒向這位弟子解釋,而是認錯,並說了上述的話。

平常人多希望自己的過失不為人所知,但孔子卻是聞過則喜,自覺很幸運,因為只要自己犯過錯,別人一定知道,所以就杜絕了自己的徼幸心理,做一個居易俟命的君子。

修行者為什麼不說謊言?因為經歷說謊的慘痛經驗,最後還是覺得說實話心裡比較舒暢。這就是一種修行歷練,讓修者慢慢越來越接近「仁義」。

「禮」是修行者還未能由仁行義的言行依據,也是一位修行的君子實踐體會仁道的依循。

孔子必然是經歷了許多過失,不斷自我糾正,才懂謹言慎行。一切都從「以禮約之」,在漫漫人生修行路上,最後才能由仁行義。


Comments


+6010-2480306



9, Jalan CU1, Taman Cheng Utama, 75260 Melaka. West Malaysia

  • facebook

©2019 by 四書經典研習.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