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孤必有鄰
- Stone Tai
- 2021年12月11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德行」是什麼?
「德行」是指道德品行的素质。德者道之用,就是明白道理者,對他人依循正道言行表現的關懷,能引導他人走向正道者,才叫德行。
德行也指譏諷人的話,表示瞧不起別人的儀容、舉止、行為、作風等用此詞。
當別人說:「看你這副德行!」就不是說你很有德行,而是你這副德行令人鄙視、不齒,連正常人都比不了了,更不用說君子、聖賢了。
一位有德行的人,會受到他人的尊敬、愛戴,反之沒德行的人令人討厭而疏遠。
如果你做生意,會比較放心跟哪一種人談呢?
當然是有德行者比較信得過,願意跟這樣的人合作。無德之人,如果不是迫於某種原因,誰願意和這樣的人合作呢?誰不怕錢給人詐乾了?
中國古代選拔官員,都會以這個人的德行為首要條件,然後才看這個人的才華與能力。
一位有才華但不孝順的人,就不是合格的人選了。在家能孝悌者,還看他讀的書多不多。聖賢書讀得多,表示他比較懂得聖人之道,比較有條件行聖人之道,也才能幫助鄉里百姓,帶領大家走向正道,才有好日子過。

過去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不願為了土地和百姓,與他族戰爭。就自動離開原本的居處,另覓他方開墾,最後定居於岐。由於他的德行很高,鄉里的人都願意跟著他跋山涉水去找到新的地方過生活。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里仁‧25﹞
孔子說:「有德行者不會只有自己一個人有德行,必定會感化身邊的人也一樣涵養德行。」
「鄰」字小篆屬形聲字,左部為「粦」,有指示讀音的作用;右部為「邑」字,邑字的意思就是十二戶人家聚在一起生活的地方,喻示人群聚居之處。
「鄰」字也有「近也,親也」的意思。所以有許多人就把這句話譯為:「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有志同道合者的親近與相伴。」
但千萬別會錯意,認為有德行者,就可以宅在家,自然會有人來親近,是這樣嗎?
我們試想想,宅在家的人能有什麼德行?
都沒有行出去,沒行到群眾裡,沒有幫助鄰里,德行從哪裡來呢?
如果「德行」是「名聲」、「聲望」,倒還是可以靠宣傳去提升自己的名聲,但德行不是虛假的空殼,虛假的空殼總有被人識破的一天,被識破了就是背德了,不再有德行了。
一位有德行的人,比如孔子,會孤伶伶一個人宅在家過活嗎?
肯定不會,必定是一位正己成人、熱心助人的君子。像古公亶父,絕不是有好心腸就好,一定是有才華又有能力,更是熱心助人。幫助的人多了,德行就大了,人家就喜歡親近。
所以孔子說的是結果,「必有鄰」是結果,我們要去了解原因,種其因才有其果,無因怎會結果呢?

安徽桐城有個地方叫「六尺卷」,到今天為止還是一個旅遊景點。1985年,桐城市政府還將「六尺巷」公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條卷子的由來是清代康熙年間,大學士张英的事跡。
張英的府邸與吳姓相鄰。吳姓蓋房子時欲占張家隙地,雙方發生糾紛,告到縣衙。由於兩家都是高官望族,縣官難以定奪,連稱憑相爺作主。
相府家人遂馳書京都,張英閱罷,立即批詩寄回,詩曰:「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得詩,旋即拆讓三尺,吳姓深為感動,也連讓出三尺。於是,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
朝中宰相據理還爭不過別人嗎?
重點不在爭,而在讓。
一位明白事理的宰相,自己府邸差那三尺嗎?
這一讓,就讓出了兩家的美名,讓出了兩家的德行,這不是「君子成人之美」嗎?
所以孔子說,有德行的人,就因為他的德行感召,也使鄰里能以道德相對待,這樣才能有和諧的社會,這叫「必有鄰」。
社會的風氣,是由人形成的,如果這個社會的人都注重道德的修養,就會形成一個有道德的社會風氣。如果人人都欺善怕惡,就自然形成人人自危、個個自私的風氣。
有德者,不會宅在家中,必定會以德行感召,使社會風氣和諧。
中庸:「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中庸‧26﹞
中庸云:「專心致志於聖人之道(致誠)的人,不是只懂得獨善其身就可以了,還必須要兼顧天下之萬事萬物。成就自己是發掘自心中的仁,成就天下能達大同是智的展現。」
所以「必有鄰」是走進社會去影響身邊的每個人,都和自己一樣具有高尚的道德。
我們可以看過去的聖人,哪個會只宅在家?
孟子也是在諸侯之間遊說他們行王道,以仁政治國。
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得到孔子最多的稱讚,不是因為顏回很會巴結討好孔子,而是他的德行讓孔子讚賞。
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顏回二十九歲時,頭髮全都白了,過早(年級還很輕)死去了。 孔子為顏回的死哭得非常傷心,說:「自從我有了顏回,弟子們的相處更加親近了[ST1] 。」
顏回二十九歲頭髮盡白,不久就死了。
「蚤」的意思就是「早」。
孔子感覺到顏回入門後,弟子們的關係就越來越好,才會這麼說。這也反映了是顏回德行的感召,所以孔子評價顏回,是德行科裡的第一名。

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 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先進‧11﹞
顏淵死,同學們想要舉行隆重的葬禮。 孔子說:「這樣不可以。」同學們還是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孔子說:「顏回啊!你把我看做父親一樣,我卻不能把你看做兒子一樣。這件不合禮的事不是我的主意,是你的同學們背著我做的啊!」
後來顏回死了,其他同門師兄弟都要厚葬他,以前的人很尊重老師,就將厚葬顏回的想法向老師請示,但孔子覺得不合乎禮,不可以這樣。但門弟子決意要厚葬顏回,就連老師孔子都阻止不了。
什麼力量能使尊師重道的大家,連老師的話都不聽了?
如果顏回沒有大德行,對同門師兄沒有很厚的情誼,大家怎麼會做出這麼出頭的舉動呢?
大家一定同樣有感受,如果不給顏回厚葬,自己的良心不安,所以才不考慮孔子的交代,一切依循禮儀來進行。
可能孔子也想厚葬顏回吧?但孔子還是覺得循禮就好了,不要過了。
當時的葬禮都是看身份來規定的,士有士的禮,大夫大夫的禮,百民百姓不能用大夫的禮,這是僭越,是犯法的。
但同學們對顏回的愛戴是發自真心的,都不管了,犯法也要厚葬顏回!
你認為顏回的德行有多高呢?
孔子真的是很了解顏回,同學們的做法,顏回本身也不會讚同,因為他也不希望大家不尊師重道、不守禮、犯法,但人死了就沒法做什麼了。
孔子感覺很遺憾,也非常痛心,這麼好的弟子這麼早就走了,為什麼不多留幾年,讓其他同學受他德行感召,可能還能多成就幾位聖人。
可惜顏回走早了,再也找不到可以跟孔子合拍的弟子,可以幫助孔子把這一群「狂狷」的小子教育成就聖人。
後來孔子就感慨說:
子曰:「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中庸‧11﹞
孔子說:「一位君子立定志向要依循中道(天之道)而行,即使隱居起來不被人知道,也不後悔,只有聖人才能做得到。」
又說: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9﹞
孔子說:「天下國家可以有智慧去治理平定,官爵俸祿可以有仁心施捨給他人,戰場的刀光劍影可以有勇氣去赴湯蹈火,守著中庸之道卻做不到。」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中庸‧9﹞
孔子說:「依循中庸是可以達到天之道的了!平凡人很少能守得住的!」
誰能守得住中庸?誰能循天而行道?
在孔子來說,只有在顏回身上看到,沒有其他弟子能做到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