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信還得好學
- Stone Tai
- 2021年11月27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我常告訴自己孩子:「你們都是很聰明的孩子,耳聰目明學習很快,但如果不學習,和笨孩子有什麼差別呢?天質愚昩學不會就沒話說,但天質聰慧卻不學習,就辜負自己這麼好的學習條件了。」

孔子是非常重視教育的聖人,且是以身作則示現模範在前的老師,終身學習,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開始了。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公冶長.28〕
孔子說:「即使只有十戶人家居住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這樣忠誠信實之人,但卻不像我這樣好學。」
古時候的「室」,就是結婚的夫妻住在一起稱為「室」。「家室」指的就是妻子或配偶,或家眷。
「邑」在古時候,三家是一井,四井是一邑,也就是十二家為一邑,孔子說的「十室」就是十二個家庭,只是以十為整數來比逾而已。
孔子認為,在十幾戶的人家裡,就一定有忠誠信實之人。
為什麼要點出「忠信」二字?忠信跟「好學」有什麼關係呢?
「忠信」+「好學」=?
一般來說,「學習」要點出來的應該是「聰慧」呀,應該說「十室之邑,必有聰慧如丘者焉」才對,但孔子不說「聰慧」,說「忠信」。
是不是孔子謙虛,不說「聰慧」?
如果是謙遜的問題,孔子就不會說自己「好學」了,所以孔子不是因為謙虛而不說聰慧的。
難道是孔子講錯了?
都不是!
我們當要了解孔子是什麼人,做了些什麼?才能準確的定位孔子的「好學」是指什麼。
孔子是聖人,一生人追求的是仁道如何行於天下。
孔子教育弟子,當然就只是以「仁道」為中心思想,教弟子如何成就聖人。
孔子所謂的「學」,當然就是他所相信、所學習、實踐的仁道(聖人之道/王道)。
以這個角度來看孔子下面這一句話: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學而‧14﹞
孔子說:「一位學道君子,不會在飲食的慾望追求滿足,居住也不會追求舒適安逸,讓自己勤敏於聖事而對聖人留下的話謹慎學習,讓自己積極過有道的生活來讓自己端正身心,這樣可以稱得上是好學的人了。」
這句話裡,孔子點出「好學」的人(有志於學習聖人之道者):
第一, 只要能生存就可以了,不會去追求滿足飲食、生活的慾望。
第二, 會在聖人之道的學習與實踐上下大功夫,會積極地學習古聖賢留下的典籍。中庸說:「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只有聖人之言,可以做為後世人世世代代的準則,這種言論不慎重學習,還學什麼呢? 孟子說「我知言,吾善養我浩然正氣」,「知言」的意思是孟子學習了、也徹底了解了孔子講的仁道、聖人之道。對孔子留下的論述有慎重的學習過,必然是經過苦心鑽研後才明白,每個字都很慎重嚴謹的去用心領悟及實踐、體會學習,這叫「慎於言」。 學會了、學懂了孔子的大道,以後孟子所講的一切都不離開仁義,就不會說不好的話語了。
第三, 勤敏的實踐過去古聖賢所從事的聖事,叫「敏於事」,過去古聖賢的腳步,要一步一腳印的踏實。
第四, 凡學過的道理,都讓自己能去實踐,誓必做一個有道的君子。過去做不到的,無論是德行或能力等一切不足都努力提升,讓自己的德格俱足來做聖業,這叫「就有道」。
第五, 為自己正位,「仁以為己任」,我就是學道、為了使天下太平來努力的君子,為了大同的理想設現的開拓者,叫「而正焉」,為自己「正名」,名正而言順才能開創大同。
就這樣不斷的實踐、導正自己,讓自己走向正道、大道,才算是好學之人。
「好學」如果不是指聖人之道,這句話就不好解釋了。
以一般現代人來說,愛好學習就是要得到好成績,拿到文憑找到好的工作,有一份好的薪金,過好的生活,也讓身邊的人吃好穿暖住舒適,還「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開玩笑嘛!
所以孔子所謂的「好學」,是針對聖人之道的好學而說,無他。
有人問孔子,那麼多的弟子裡,誰是好學的?
結果孔子說只有一位顏回好學,但顏回早死,之後就沒有聽說或看到有哪個是好學的了。
這讓人很好奇,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賢、十哲,但為何孔子只認為只有顏回好學,其他如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子貢、子路等弟子都不在這個行列裡。
可見孔子所謂的好學,不是在學問、知識上的用心來論,而是學習聖人之道有沒有認真,有沒有與古聖人同心、同步而言。
這樣我們就能了解為何孔子提及「忠信」而不是「聰慧」?

因為成就聖人之道的基本條件就是「忠信」,「忠」就是專心致志、無二心的意思。「信」就是要能夠與你相信的人或教育理念相同,且要能同心、同步。
但對什麼專心致志呢?「忠信」於誰?忠信的對象是誰?
就好比信佛的人,了解了佛的慈悲,就要專心致志的學佛,要像佛一樣慈悲、像菩薩一樣慈悲,才是一個真正信佛的人。
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說我相信儒學,我相信孔子,但言行只在利益上轉,口頭仁義而實際行為離不開利益,這樣能說我是相信孔子儒教的嗎?
古時候的聖人,像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都是以仁道治天下,都是由仁行義的。孔子學習了聖人之道,也跟著他們的腳步,實踐仁道。
所以孔子說他「信而好古」、是「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相信聖人之道,這是天之道,所以孔子特別喜歡研讀古聖賢留下的古籍,更是很勤敏的實踐者。
孔子學習起來就會像他自己說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研究聖人之道的學問時,常常會連吃飯都忘了,實踐聖人之道時,會快樂到忘了憂愁,連年級大了都沒有停止過,這叫「學而不厭」,永遠不會對聖人之道的學習感到厭倦。
好學後面要有一個「習」字,就如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沒有習字在後的學,就不算是好學了。
為何孔子只說顏回好學?
因為顏回的好學,後面是有「習」字的,孔子說:
「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孔子覺得只有顏回才是這樣,告訴他任何道理,顏回聽了會認真、不懶惰的一一實踐在生活中。道理說了他就會很勤敏的自己實踐,是唯一一位可以很放心的弟子。
忠信是學習聖人之道的基本條件,有了忠信還必須加上好學,勤敏的學習,才能踏上聖人的康莊,才不辜負自己忠信的本質。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