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相近習相遠
- Stone Tai
- 2023年12月21日
- 讀畢需時 9 分鐘
2023年
有一天,孩子在弄火龍果汁,一不小心濺到兩滴在他的白色校服上。
我告訴他,火龍果汁弄到白衣上很難洗掉,要趕快處理,否則時間久了,即使用再強的肥皂,也未必能夠洗得掉。
他就馬上拿了肥皂,將衣服上的火龍果汁清除乾淨,之後再放到洗衣機,結果就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我之前也曾被火龍果汁濺到衣服,沒有及時處理,結果洗了很多次,用了許多不同的方法和清潔劑,最後留下的痕跡都沒辦法有效的去除乾淨。
身體的疾病也是一個道理,在中醫的觀點中,一切的病痛無論外感或內傷疾病,都是從一個源頭開始的。由於沒有好好的診治才延伸出許許多多的身體病痛。
《素問‧骨空論》曰:「風者,百病之始也。」
《素問‧骨空論》說:「風,是滋生百病的源頭。」
「風」指的是外感六淫之風邪。「百病」包括一切外感與內傷雜病。外感風邪,簡單的說就是現代人說的「傷風」,這就是一切病的源頭、開端。
許多人誤以為傷風只是輕微的疾病,不必太擔心,甚至忽略治療,但小病若不及早處理,很可能演變成為嚴重的疾病,到時治療就變得更加困難。
中醫醫聖張仲景留下了一本《傷寒雜病論》,這本醫學經典很系統講述的重點,是如何治傷風感冒,以及傷風感冒沒治好,後繼的延伸的病問題如何治療。
現代很多學醫者認為傷風感冒不難治,都不太重視醫聖的著作,結果連最「簡單」的傷風感冒都看不懂,都不會治。就好比肩項酸緊,一般人不知道以為是工作累了,所以才會常常肩項酸緊。
怎知找醫師治療,醫師只是做了一些針灸推拿,或給了一些舒筋活絡的藥吃吃,沒事就好。治療當時確實是舒緩了,但沒幾天又開始酸痛了。
這說明連醫師本身都認為是工作累的,沒有意識到是傷風感冒引起的問題。其實這類的病患多了去,而真正的問題是,這些病患都是傷風感冒了,但大家都不認同,認為我又沒發燒、流鼻水、咳嗽,怎麼會是傷風感冒呢?
在《傷寒雜病論》中有詳細的記錄,「頭項強痛而惡寒」,是「太陽經」病了。「怕風畏寒,頸項緊痛」就是傷風感冒的主要症狀。又說:「或已發熱,或未發熱」或者已經發燒了,又或者沒有發燒,意思就是有些人會發燒,有些人因為某些因素不會發燒。所以發燒反而不是傷風感冒的主要症狀。
因此,知道這個道理的的醫師,就不會開、也無須開舒筋活絡的藥,而是開些治療傷風感冒的藥,病患吃了傷風感冒的藥,把風寒邪氣祛掉了病就好了,肩項的酸緊疼痛也沒了,這才是真正意義的治本。
如果只是推拿針灸吃藥治病人的酸緊疼痛,就是治標不治本!
想要做到最根本的治療的話:
元·朱丹溪:「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
《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
元代醫家‧朱丹溪說:「與其在得病之後給於救治,不如在未病之前攝取營養,提高免疫力,做到未病先防的效果。」
中醫所謂的治未病,還沒生病之前就先治好了。不用等到生病,還沒生病就先治,怎麼治?
就是衣食保暖,飲食有節、生活有度。
記得小時候淋到雨,媽媽就會叫我馬上去洗熱水澡,甚至還會煮薑湯加紅糖叫喝,免得之後生病,這就是治未病。
明知道吃了不乾淨的食物會拉肚子,不是先吃止瀉藥叫治未病,那是腦子不清醒!明知不乾淨就別吃,就不會鬧肚子,這才是治未病。
為什麼說「風者,百病之始也」?
試想,像上述傷風,不發燒、不咳嗽、不流涕的病患,每天都在生病,身體每天都在和病邪對抗,身體的免疫力會有多強?一天天的消耗下去,人還能有多健康呢?免疫力不行了,病邪就一天一天的進到更深層,病就越來越難治。
所以飲食規範,生活規律,生活有正道才是健康的正道。
所謂的邪氣和正氣是什麼?
比如夏天應該是熱的季節,熱氣在夏天就是正氣,如果夏天涼颼颼的,這個涼氣在夏天就是邪氣。
換句話說,本該是這個季節的氣象就是正氣,反之則為邪。
又比如說我們吃的瓜果,在那個季節就該吃那個季節的水果,不是季節就別多吃不是那個季節的瓜果。
像西瓜這個水果,越熱的天氣長得越好、越甜。在這麼熱的天氣種出來的水果,竟然是解暑的天然良藥。西瓜是「天生的白虎湯」,能解胃的熱氣,是夏天必吃的水果。如果設法把它保存到冬天,冬天吃西瓜,就不是時候了,由其是虛寒體質的人就會吃出問題。
再說心靈的部份,其實道理還是相通的。
人本性俱備五常德,仁義是人本有就俱全的,孝順父母就是仁,敬兄姐友弟妹就是義。
對父母盡孝就是正道,行正道就能產生正氣。簡單說,做對的事就有正氣。若不孝不悌,就是不仁不義,這就失正道而偏邪,就失了正氣,氣不正就偏邪,在人前就抬不起頭了。
不好的行為和言語、不良的風氣,要乘早發覺,乘早改掉,不要等它養成習慣了,想要改變就很很難了。
在這個資訊時代,接觸到網絡,什麼信息、資訊都有,不注意就會刷到一些不好的視頻,就會接觸到不好的思想、言語和行為,當要警惕!由其是年輕人,沒什麼自制能力,家長就要關注,別讓孩子養成一些不良習慣。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陽貨2》
孔子說:「人們的本性是相近的,後天的習染使人相差甚遠。」
大家的本性都是相近的,都具備五常之德,都俱有「仁、義、禮、智、信」的本質,可是在日常生活中,習慣的養成導致了個體之間的差異。
一個小小的言行,如果不注意,就會塑造出一個習慣,習慣就會造就成個性。
每個人內在都有仁慈,但人不知道自己有這個本性,剛好遇到一個鄰居是個不孝之人,在耳濡目染中就會以為,對待父母就像是鄰居這樣是「正常」的,所以造就了不孝。如若他的鄰居是舜,就不會不孝了。
舜以孝治天下,舜的以身作則,形成了一種良好的風氣,致使舜的臣子和百姓都不敢不孝。孔子之教,傳承了聖人的教化,以孟子的話來說,就是要讓人「存其心、養其性」。存其心就是存「四端之心」,由於五常看不見、摸不着,孟子就引導從四端之心去體察本性的五常德。當暸解了本性之常性,就要去涵養本性之常德。這叫「存心養性。」
舉例說明:
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昬昬,使人昭昭。」
《盡心下‧66》
孟子說:「賢者以其明晰的道理先自我實踐,再啟發他人跟隨;而現在有些人雖然了解道理,卻不付諸實踐(昬昬),卻企圖讓他人去理解道理。」
孟子謂高子曰:「山徑之蹊閒,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閒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盡心下‧67》
孟子對高子說:「山坡上的小路,經常走它就變成了一條路;只要有段時間不去走它,就會被茅草堵塞。現在,茅草也堵塞了你的心。」
高子是戰國時代的齊國人,是孟子的學生,曾一度離開孟子追尋其他道路。孟子的勸告是提醒他,不要只是追求學問的廣度,而是應該深入實踐所學。太多學道者只注重學習很多很多的理論,卻無法將道理融入生活。學習久了,就會感覺道理空洞乏味。
孝悌等道理雖然樸實,但賢者會經由實踐去體會其內涵、發覺道理的妙趣而樂在其中。由於實踐道理很快樂,很自然就會去感召身邊的人也一起來。
五常就好比是一座寶山,只要你循着那隱密的山徑(道理),經常去探索、尋訪山中之寶藏,就會把山徑的小路走成大路;如果都不走,山徑就會被茅草給遮蔽了。
高子雖然知道孝悌之道,但沒有很用心去實踐,越不去好好的實踐,就無法體會其中的內涵,慢慢就覺得孝悌不重要,就不重視。如此下去,原本藉由孝悌來養本性之仁的路徑就蔽塞了。孟子的話是對高子的提醒,雖然孝悌等道理看似平凡,但只有真心實踐,才能深刻體會其中的價值,而不被茅草般華而不實的瑣碎事物或道理阻礙內德的存養。
反觀子路。
子路本是一個粗野之人,少年时,从事各种劳作来维持家庭生活,甚至常吃野菜充饥。
在漢代常出現的「孔子弟子圖」中,子路的服裝造型就明顯與其他孔門弟子不同,形象特別突出。畫像中的孔子弟子大都是戴著「進賢冠」的文人,只有中間一位,身著大袖短衣,兩臂外張,雙腳分立,一副雄壯威武的樣子。更特別的是他戴的帽子上有隻雄雞,腰上還佩帶「豭豚」(公豬)的飾物(圖左),「冠雞佩豚」。
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就說:「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集解〉:「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帶之。」原來是因為「雄雞」和「公豬」都是勇猛好鬥的動物,子路好勇,所以在頭上戴公雞形的帽子,身上佩帶公豬形的飾物。
子路性格直爽、勇敢、信守承諾、忠於職守,二十四孝之一的子路對父母很孝順,做官後自己要買米送回家探往父母才安心,是孔子弟子中侍奉孔子時間最久的一位。
由於子路只小孔子九歲,與孔子的關係亦師亦友,加上個性使然,所以很多時候會忘了孔子是老師而敢自言不諱,常惹孔子生氣。
子路遇到孔子,經過幾次試探,對孔子很佩服,就拜孔子為師。
《孔子家語》記載了子路見孔子的一段對話:
子路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學豈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禦狂馬者不釋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哉?毀仁惡仕,必近於刑,君子不可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孔子家語•子路初見第十九》
子路拜見孔子,孔子問他道:「你有什麼愛好呢?」子路回答說:「我喜歡長劍。」孔子笑著說:「我問的不是這個,是說以你本身的才能,再加以努力學習,還有什麼達不成的嗎?」子路疑惑,問道:「學習有什麼好處呢?」孔子說:「為人君者如果沒有忠直勸諫的大臣,則會偏失正道;士君子如果沒有善於開導勸諫的朋友,容易偏聽偏信。駕馭烈馬不可以輕易丟掉手中的鞭子;操持一把良弓,也要反復在正弓之器上加以調整。木料有了繩墨的校正則可變直,人能接受勸諫更加有智慧。虛心接受教導,有疑就請教詢問,怎會不貫通事理呢?譭謗仁德,憎惡官長,必然近於刑罰之路,君子不可以不學習啊!」子路仍不能體會,又問說:「在南山有一種竹子,不必揉制加工便是直的,砍了拿來使用,鋒利得可以貫通犀牛的皮革。以這樣的情形來看,天生就有才能的人,還需要什麼學習呢?」孔子說:「假如拿這箭在箭末發弦的地方裝上箭翎,箭頭磨得更加鋒利,不就可以射得更深了嗎?」子路聽後,心服口服,不由得敬佩夫子的見識,於是恭恭敬敬地向夫子拜了又拜,說道:「弟子恭敬地領受您的教誨。」
子路雖然粗獷,但還是很有智慧,知道拜孔子來增益自我。經過不斷的學習,後來成為了孔門十哲之一。
如果子路沒有想要學習、改變自己的心,不拜孔子為師,終究也只是野人一個。相對高子或許有點小聰明,但就沒有子路踏實,所以子路有成就而高子默默無名。
孔子知曉每個人都有五常之德,所以才開啟了「有教無類」的大門,予以有心想學習的人都有拜師學習的機會。
雖有教無類,但孔子卻能「因材施教」,教出了許多出色弟子,更有四位能繼孔子成就聖人。
孔子所言的「性相近、習相遠」深刻地表明了每個人都具備成就聖人的潛質,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努力培養和發揮內在本性的聖善。若是能以知行合一的態度,將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就能超越凡俗,成就聖德的高尚人生。
這一句話呼應著積極的生活態度,強調了個人的選擇和努力對於成就聖賢之路的影響。只有積極地實踐道德原則,不僅是瞭解而已,才能真正實現聖德的境界,超越一般凡俗,邁向更高層次的人生境界。
當我看到以前的同學取得卓越的成就時,難免心中會有一絲絲的失落感,或許會覺得自己似乎努力不夠。然而,這種情緒也是本性的一種吶喊和提醒,促使我反思自己是否已全力以赴。
因此,既然我們都具備成就聖賢的潛能,為何不勇敢地努力奮鬥呢?
難道我們希望前面等待我們的是此生最大的失落?
還是不負此生的灑落?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