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log: Blog2

林放問禮之本

  • 作家相片: Stone Tai
    Stone Tai
  • 8月12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ree

2025年

還記得那個讓孔子眼睛一亮、脫口讚嘆「大哉問!」的魯國人林放嗎?他問的問題,簡單卻直指核心:「禮之本。」——禮的根本精神到底是什麼?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八佾4》

林放問禮的根本。孔子說:「這個問題問得真大、真好啊!禮,與其求禮儀形式上的過度鋪張、豪華、繁複,不如節制、樸素、不鋪張好一些;治喪,與其在喪禮儀式上的過度周到、完備、熟練,不如內心保有真切的哀傷悲痛之情。」


弟子林放問的是「禮的根本精神」。這個問題,像一把鑰匙,直直插入了孔子的心坎裡。他老人家一聽,驚喜讚歎:「大哉問!」——這個問題,問得真大、真好啊!為什麼孔子這麼高興?因為他一生推行「仁義」,而「禮」正是實踐仁義的具體橋樑。仁義是抽象的,唯有透過實實在在的「禮」,人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它們。林放不問繁文縟節,直接叩問核心:「禮的本質是什麼?」這正切中孔子最想闡明的要害,難怪夫子要拍案叫好!

 

一、孔子導正時弊:奢、儉、易、戚四字箴言

緊接著,孔子針對當時社會上禮儀常有的偏差,給出了精煉而深刻的指引。他用了四個關鍵字:「奢」、「儉」、「易」、「戚」,並做出鮮明的對比:

 

1. 「禮」對生者:寧儉勿奢:生事之以禮。

:指禮儀過度鋪張、豪華、繁複(如豪奢宴席、天價聘禮)。

:指禮儀節制、樸素、不鋪張。

孔子說:「禮,與其奢也,寧儉。」為什麼?因為奢華容易淪為虛榮炫耀與浪費,反而掩蓋了禮儀表達敬意、促進和諧、彰顯秩序的本質目的。儉樸更能體現內心的真誠,讓人專注於禮的精神本身,避免「形式壓倒內容」。這就像孩子,開心就笑,難過就哭,真誠自然,相處起來多麼輕鬆!長大後層層面具,反而讓人無所適從。

「儉」就是一種返璞歸真,回歸樸實無華的本心。現代社會物質豐裕,婚禮、壽宴、商務往來極易陷入奢華競賽。孔子的「寧儉」提醒我們:真摯的關懷與樸素的慶祝,遠比奢華排場更能打動人心。

送禮,貴在心意與實用,一份親手製作、投其所好的樸素禮物,勝過昂貴卻不走心的饋贈;宴請,重在溫馨氛圍與真誠交流,而非山珍海味與浮誇排場。

 

2. 「喪」對死者:寧戚勿易: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指喪禮儀式過度追求周到、完備、熟練(如流程完美卻內心空洞)。

:指內心保有真切的哀傷悲痛之情。

孔子說:「喪,與其易也,寧戚。」喪禮的根本,在於對逝者的哀思與緬懷。若沒有了真實的悲痛(戚),再周全的儀式(易)也只是失去靈魂的空殼。現代社會喪葬有時過於商業化或形式化,孔子此語直指核心:喪禮的意義,在於情感的抒發與生命的沉思,而非外在的體面排場。

 

二、儉德的深層修煉:從物質到心性

孔子的「寧儉」,不僅是物質上的節約智慧(「當用不吝,當省不奢」),更是一門精深的心性功夫——「攝心歸本,念起即覺」。這是一門「心念環保學」:減少情緒的廢料(如怒氣、怨懟),提煉心性的精華(如敬意、仁愛)。

以孝順父母為例:

物質層:奉養父母,滋補品、醫療費該用則用(不吝),但擺豪宴炫耀則屬不該用的奢侈當省(不奢)。

心性層:孔子說的「儉」,進一步是「心念的環保」。我們的精力、注意力都是寶貴的能量,胡亂消耗就是「心念的奢華」,這才是孔子要闡明的關鍵處。

當父母責備時,若生起「憑什麼罵我?」的對抗心,這是耗費心神的「奢」。真正的「儉」是像曾子學習,覺察對立心起,即刻轉向「敬」,專注於如何更好地孝順,而非糾結於情緒爭辯(「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18》)。

照顧久病父母感到疲憊時,若生出「兄弟為何不輪班?」的比較怨念,這是「奢」。真正的「儉」是以感念父母恩情融化怨氣,專注思考如何把照顧做得更好。

許多人焦慮「我算孝順嗎?」,這自我審查的妄念也是「奢」。真正的「儉」是放下標籤,以當下真誠的心去愛、去行動。

這種「孝親直心」的儉德實踐,正是儒家通向「從心所欲不逾矩」境界的祕徑。當物質之儉昇華為「惜物敬天」的態度,當心念之儉化為「念起不滯」的功夫,人便能如顏回般「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快樂非因匱乏苦修,而是心念極簡至豐盛的自然流露。

專注孝親不思雜念,便是至儉;煩惱生起即轉恭敬,即是直心。此乃「直心是道場」在倫常生活中的美妙體現。放下「孝順」的標籤壓力,單純地、真誠地去愛父母、照顧父母。這份專注與真誠的心,就是「儉」的最高境界。

 

三、子游之問的映襯:禮之功在「領惡全好」

在另一場合,《禮記・仲尼燕居》記載子游(言偃)也問禮:

ree

子貢退,言游進曰:「敢問禮也者,領惡而全好者與?」子曰:「然。」「然則何如?」子曰:「郊社之義,所以仁鬼神也;嘗禘之禮,所以仁昭穆也;饋奠之禮,所以仁死喪也;射鄉之禮,所以仁鄉黨也;食饗之禮,所以仁賓客也。」

《仲尼燕居3》

子游問:「禮的作用,是否在於引導人去除惡行、保全善性?」(領惡而全好)孔子肯定。子游進一步問:「具體操作是怎樣的呢?」 孔子解釋:

祭天地之禮(郊社)培育敬奉神明之心(仁鬼神)

祭祖之禮(嘗禘)培育追念祖先之心(仁昭穆)

喪禮(饋奠)培育哀憫之心(仁死喪)

鄉飲之禮(射鄉)培育和睦鄉里之心(仁鄉黨)

待客之禮(食饗)培育尊重賓客之心(仁賓客)


子游此問與孔子的回答,進一步闡明了「禮」作為社會訓練場的功能——將抽象的「仁心」透過具體儀節具象化、培育出來。這與林放所問的「禮之本」互為表裡:林放問的是核心精神(本質在「儉」與「戚」的真誠),子游問的是實現此精神的功能與方法(「領惡全好」,培育各種「仁心」)。兩者共同指向:禮的靈魂,在於內在的仁德與真誠的情感。沒有這個「本」,再完備的「文」也只是虛設。而孔子對林放「寧儉」、「寧戚」的回答,正是守護此「本」最精要的實踐心法。

每一種禮儀,就像一個精心設計的「仁心練習場」。我們透過具體的行為(禮),反覆練習、內化那些抽象美好的情感(仁)——敬畏、感恩、悲憫、互助、尊重。當這些情感成為我們的本能反應,人與人之間自然更和諧,社會也更有溫度。

 

四、結語:叩問本心,即是守禮之始

林放那聲「禮之本」的提問,穿越兩千五百年,依然鏗鏘有力。它提醒我們:在紛繁的禮儀形式與現代社會的物質誘惑中,莫忘時時返觀內省——這份心意是否真誠?這個舉動是否必要?這份哀思是否發自肺腑?

當我們在婚宴中放下攀比,選擇真誠分享喜悅(寧儉)

當我們在喪禮中允許真情流露,不強作儀式周全(寧戚)

當我們在孝親時專注當下,不耗神於比較與怨懟(心念之儉)

我們便是在日常生活中,踐行著孔子回答林放的那份深邃智慧,守護著「禮」最珍貴的根本——一顆真誠無妄、敬天愛人的「仁心」。這,便是林放一問留給我們永恆的啟迪。

留言


+6010-2480306



9, Jalan CU1, Taman Cheng Utama, 75260 Melaka. West Malaysia

  • facebook

©2019 by 四書經典研習.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