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之言改為貴
- Stone Tai
- 2021年5月25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世界每一天都在改變,人要跟得上時代的轉變。
現時新冠疫情越演越激,許多人都在問:「要到什麼時候才會了結?什麼時候會回到像過去那樣?」
如果心態不改變,不去面對、正視現在的時局、改變自己的話,會活得很辛苦。
現在出門就必須帶口罩,要勤洗手以防病毒。
以前都不是這樣,很麻煩,不要帶口罩,不要勤洗手可以嗎?
也行,就一個人呆在家裡,哪都別去。要是不聽令,出門就會被制法人員罰款或抓進監牢。
頭髮一天一天都白了,還在妄想要怎樣回到過去?又為什麼要回到過去?
孔子站在河邊,說:「消逝的一切就像這條河流,日夜都不會停息。」
人是活在當下的,不知道、不能把握當下,再來一次就能把握好嗎?
所以學習聖人之道,是要懂得把握每個當下。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悅)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罕‧24﹞
孔子說:「符合禮法的正言規勸,能不遵從嗎?但是要改錯歸正才可貴;聽到委婉順耳的話,能不令人高興嗎?但是要想通含義才可貴。衹是高興而不加以思索,表面接受而實際不改,我對這樣的人是沒有什麼辦法的。」
「法語」的意思,是指古聖人留下的經典傳記,比如禮經,詩經等等。
這些經傳經過歲月考驗,能被留傳下來,就已經代表了其價值與真實性。這些經傳乃是古人對天之道的實踐,豐富實踐的經驗記錄。
傳承給後世的我們,我們能不重視嗎?
能認為這些過時的東西沒有價值嗎?
經傳中的聖人之言,能不去學習、去了解嗎?
孟子說:「我知道聖人說的話,我用我至善的本心來涵養我浩然正氣。」
聖人留下的寶貴銘言,就是一個指引,引領我們走向人生正途,能不跟從嗎?
但孔子說:「每個人先天帶來的本性是相近的,衹是後天的習慣使人與人有了很大的差異了。」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這些習性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所以也不是一兩天就能改掉的。但就是要不斷的改變自己,來做一個君子,成就一個聖賢。
古人求知識的用意是要明理以修身,但現在許多人求知識,真的就只是在求知識,只是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已,沒想過要用這些知識來做什麼,更不用說用來修身。
這種心態很可怕,是一種麻木不仁的心態。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八佾‧3﹞
孔子說:「對於一個良知麻木的人,學習禮法有何用?一個良能麻痺的人,學習音樂又有何用?」
禮樂的學習,是要調和自己的本心,讓仁愛能流露。若學習禮樂的君子,良知良能麻木不仁,禮樂都沒辦法幫助他改變什麼,還希望他用禮樂去改變社會國家嗎?
就好比一個學琴的人,聽老師彈一首優美的曲子,但他只注意音符,卻不懂得去聽老師彈奏的心意,就算他能把這首曲子彈得一點錯誤都沒有,但這和機器有什麼差別?彈奏的曲子很好聽,但卻感動不了人。
聖人之道不是知識,是一種心法的授受,孟子讀懂了,把自己讀懂的落實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點滴,所以孟子也從一介凡夫變成聖人。
所以孔子說「法語之言…改之為貴」!
明白了聖人的品格,你就改變自己去符合這個品格,就成了。
巽言的意思是恭孫謹敬的言語,是下位者對上位者說話的禮儀,比如臣子對君主的說話,又比如孩子對父親的話語,裡面很重要的要素就是「恭敬」。
無論上位者或長輩如何不對,要進諫但要了解他是長輩、是上司,說話時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不可失禮。
孔子見很多上位者,做了許多規勸,但往往上位者聽了順耳,但確不怎麼在意,聽聽就算了,讓孔子覺得很婉惜。
孟子見諸侯時也是這樣說話,不這樣說話不行,分分鍾被殺頭。所以要委婉的說,讓這些諸侯聽了很歡喜,願意跟著做。
這種說話方式很考智慧。
而孔子、孟子等聖人為了什麼這樣說話呢?
無非是希望這些諸侯能奉行王道,使天下太平,人民能安居樂業。
所以巽言並非巧言令色,不是為了討好對方的做作姿態。
聽了順耳的話,不去明白話裡的含義,就好像聽一首歌曲,很好聽但不甚了了。
對於智者、聖人的規勸不當一回事,最終吃虧的還是諸侯本人,苦的卻是平民百姓。
對於那些聽了不去了解,了解了又不改變的人,孔子都不知道要怎麼辦才好了。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衛靈公‧16﹞
孔子說:「不問『怎麽辦,怎麽辦』的人,我對他也不知道怎麽辦才好。」
每一個人都要走自己的路。那怕都是走聖賢之道,每一個人都不會一樣。自己的路要怎麼走,自己不去思考,讓別人來安排嗎?
孔子的弟子,聽了孔子講的道理後,有時候孔子就會問他們的志向,弟子們就會向孔子報告自己要如何如何做,孔子就會給他們再提一些意見。
但對於一些聽了道理後,自己都不知道要做什麼,也沒有心要去做些什麼的弟子,孔子也拿他們沒辦法。畢竟自己的生活要如何過,自己的未來要如何成就,只能靠自己,別人最多也只是輔助而已。
既然有心要走聖人之路,來學習聖人之道,自己不去思考如何把學來的道理實踐在生活中,即使孔子說要如何做,不會思考的人也不見得會去實踐。
所以孔子就說: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為政‧15﹞
孔子說:「學習聖人之道,不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實踐,則將毫無體悟;只是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實踐聖人之道,卻不去學習過去聖人留下的典籍,死怕就會走進死胡同。」
罔就是迷惘,無所收获的意思。殆就是疑惑、危险。
一個學聖賢之道的人,要學思并用。學過要思考,思考就是消化的過程。很多道理聽了明白,但不去思考,就無法歸納、總結自己所學,實踐時就會有困難。
比如學醫,醫學理論學懂了,要思考運用時的天時、地利、人和等等因素,歸納、總結,臨床時就會比較有把握。
學習了前輩的經驗,卻不總結歸納,這樣治病不迷惘嗎?
不學習前輩的經驗,自己胡思亂想,這樣治病不危險嗎?
所以,學習了前輩的經驗,自己用心歸納、總結,治病時就能很精确的辨証用葯,才能幫助病人脫離病痛。
治病是如此,率性修道也是這個道理。
有一次,孔子就對子夏說: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雍也‧13﹞
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君子的學者,不要做小人的學者。」
儒者,就是學習聖人之道的修行人。
學習聖人之道的修行人還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嗎?
確實是有的,像秦檜不也是讀聖賢書的才子嗎?後來為了私利而殺害忠良,把精忠報國的岳飛害死,結果遺臭萬年。
歷史上有許許多多讀聖賢書的人,後來也是禍國殃民之輩。
所以讀聖賢書,學聖賢之道不等餘就是君子,未必成就聖賢。
為什麼孔子要對子夏說這樣的話呢?

子夏姓卜,名商,子夏是他的字。他是孔門七十二賢和裡十哲的文學科高才生之一,尊稱卜子。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是孔子後期學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常有獨到見解而得到孔子的贊許。子夏在孔子去世後的六七十年間,辦學成就與影響無疑是最大的。
但對於一個研究文學的人來說,如果不能胸懷大志,沒有濟世救民的心,就很容易變成自私自利的小人。
所以孔子勉勵子夏,要做一個心懷大同、治國平天下的儒者,不要只是做個學問很好,名聲很高的儒者。
不要做一個哲學家,要做一個濟世者。
我們看看范仲淹先生的事蹟:
北宋宰相范仲淹先生,曾經在蘇州家鄉買了一座錢氏南園。將要遷居時,有陰陽家觀察此地能庇蔭子孫,代代培養出公卿大官,富貴非常!范仲淹先生聽了之後,便說:「如此一來,卻只獨厚我一家富貴,還不如讓更多的人到此受教育,一同廣受福地的庇佑。」所以他就把錢氏南園建造成學校,讓蘇州的學子都可以來就學。因此當地人才輩出,學風興盛不已,至今仍然不衰。這種去私為公的大胸襟,正為儒者的典範!
學習聖賢之道,就要實實在在的做聖賢,聖賢是治國平天下,濟世救人的君子。學了聖賢之道,心態若不改變,還是小人心態,就不可能濟世救人,不可能設現大同的偉業。
所以「法語之言」,是一位學道君子必須遵從的依循,但重點還在於「改之為貴」。
學聖賢之道,就是要成為聖賢,但不把凡夫的心態轉變成為聖賢的心態,怎能成就聖賢呢?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