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思無益不如學
- Stone Tai
- 2021年12月25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有一天,孔子對弟子們講了這麼一句話: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衛靈公.31〕
孔子說:「我嘗試整天不吃,整夜不眠,全部時間都用來思考,可是都沒得到什麼益處,還不如好好的學習。」
這句話裡的思和學,並沒有說明思什麼?學什麼?
當要有一個認知:孔子是聖人,講的當然就是聖人之道,講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王道。
沒寫明白,是因為這本來就是大家都了解的事,有必要重複的說明嗎?
但記錄者沒想到,到了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知識暴炸的時代,原本人人都知道的事情,就不是那麼的清楚了。
雖然孔子說的很多話,事理都相通,都能在各方面解釋得通,但孔子的言論,決對只論述聖人之道,無他。
所以這句話這樣譯,或許就更為清楚:
孔子說:「我嘗試整天不吃,整夜不眠,全部時間都用來思考聖人之道,可是都沒得到什麼益處,還不如好好的學習聖人之道。」

為什麼孔子會突然跟弟子們講這一句話?
或許是孔子看到弟子們學習聖人之道不夠熱忱,愛學不學的樣子。又或許有許多弟子的學習心態不正確,喜歡遐想、幻想,所思、所想不切實際,又不要踏踏實實的學習。加上年輕,心思靈活多變,想像力豐富,而人生歷練不足,所思、所想常與現實脫節。
這令孔子很是擔憂,所以才說這這麼一句給弟子們指個方向。

思考對於學習來說是很重要的,但胡思亂想對學習就沒什麼幫助,反而會有負面的影響。
學習與思考是不能分離的組合。
學習了,當然就要思考,思考就能將自己所學到的東西,進一步轉換、消化、吸收,成為自己的一種認知,在日常的生活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比如小孩學數學,學了加減法,出題讓小孩思考,經過練習、思考,他才能真正明白加減怎麼用。
當老闆的最怕遇到這樣的工人,你告訴他這件事怎麼做,示範給他看。雖然他眼睛在看、耳朵在聽,腦子卻在想自己的,結果做出來的東西和老闆教的不一樣。
明明教的是很簡單的事,但由於學的人沒有專心聽,總覺得老闆講的這件事很簡單,自己很聰明、自己會,過程不須要別人教,自己有自己的方法處理,根本就沒在意老闆說什麼,最後的結果就是做壞了被老闆罵,甚至被開除!
人的思維是不停息的,每分每秒都在動,對周遭一切人事物境的接觸與感知而產生反應。
但如果只是應外物,人就是被動的接受和應對。
一個學習聖人之道的君子,應該是主動而不是被動的。
所謂主動的意思,就是你是有目標在應對的,不是心中無主而隨波逐流。
當心中沒有「主」,沒有一個思考的目標或定向,思維就會隨著眼見耳聞而漂,所思所想就不會有結果,這叫胡思亂想。
當心中有「主」,有一個定向或目標時,思維就會朝這個方向目標發展,才能開花結果。
就好像開車一樣,上了車,心中就會浮現目的地,思維就會自然把路線就會規劃出來,開車就依據路線到達目的地。
但開著車去遊街時,沒有固定的目的地,就有路就走,直到有一個目的地為止。
又比如我想買一樣東西,上網購,就會在網購平台上去找我要買的東西。
但沒有要買東西,而上網購平台流覽,就會被網購平台的廣告帶著走,看到什麼買什麼。
對聖人之道的學習,孔子希望弟子們是主動的學習和探索,不是被動的跟隨。
主動和被動是決對不同的,就好比音樂家蕭邦:

蕭邦3歲時看到母親彈鋼琴就愛上了鋼琴。起先自己在那裡亂彈,學著母親彈琴的樣子。
母親看到蕭邦這麼愛彈琴,就為他請了一位鋼琴老師。
有了老師的教導,有系統的學習,加上他自己真心的喜愛鋼琴,就天天彈、天天練。由於小蕭邦年級小,手指夠不到,他就思考,要如何才能把手指打開?
小蕭邦就用木塞子在自己的手指縫裡夾,撐開指頭間的距離。但這樣很疼,有時小蕭邦晚上睡覺的時候都疼得直哭,但他還是堅持了下去。
就這樣,時間一年一年過去了,6歲的小蕭邦鋼琴已經彈得很好,並且還會寫鋼琴曲。
8歲的時候登上劇院的大舞臺演奏鋼琴,感動了成千上萬的聽眾。從此蕭邦的名字就在波蘭首都華沙傳開了,都稱讚蕭邦是神童。
這個神童的稱號,是因為主動學習和用心的結果,不是偶然得來的。
聖人之道的學習是主動的,不是被動的。
是有固定目標方向的學習,不是毫無目標的漫遊。
思無定向則是空。
所以,思考是有必要的,但先有目標。
不經學習,對聖人之道不了解,能思考出什麼結果呢?
比如,還沒經過學習,不知道治國平天下要從修身開始,修身是基礎,平天下是建設,還不懂這個道理,就去思考如何平天下,能思考出什麼來呢?
經過學習,無論從前輩的教導,又或從典籍中了解,然後才思考,我要如何實踐。
思考是轉換,把知識變成認知的過程,然後才能自如的運用在日常中。
聖人之道,不是憑空想像能有結果的,是必須先經過學習的基楚,加上思考的轉換,以及在日常的實踐中來成就的實在學問。
經過學習,了解了治國從修身開始,就思考如何落實修身?
再去學習,原來修身從孝悌着手,然後思考平時要如何行孝悌…
如此反複的學思、思學,慢慢的成長。
孔子就是這樣走過來的,所以孔子把自己的心得與弟子們分享,就是希望弟子少走歪路,可以省略很多精神和時間。
孔子自己曾經空思過,所以很清楚空思無益,就不再空思亂想了。
從孔子的經歷,我們了解孔子有很多老師,學禮有老子,學樂有師襄子…
孔子很聰明,但不跟老師學習,靠自己摸索,就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神。有了老師的指導,加上自己用心思索,則事倍功半。
如此的反複學與思,才有今天的孔子。
Комментари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