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友信少懷仁
- Stone Tai
- 2021年2月19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孔子很喜歡和學生們聊天,談談他們的志向。
顏淵、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公冶長‧26﹞
顏淵、季路侍奉在孔子身邊時。 孔子說:「為何不說說各人的志願呢?」 子路說:「願把自己的車子、馬匹、衣服、棉襖,與朋友共,壞了也不遺憾。」 顏淵說:「願不誇耀自己的優點、不給他人添麻煩。」 子路說:「希望聽到老師的志向。」 孔子說:「願老人們都能安心於仁道,朋友之間能夠相互推廣及印證仁道,少年能把仁道謹記胸懷。」
有一天,當顏回和子路侍奉在老師的身旁時,孔子就想要聽聽他們倆的志願。
子路的個性就是勇猛激進的,見老師問起,就不假思索的說:「弟子的志向很簡單,車子、馬匹、衣服、棉襖都可以跟朋友共用,朋友用壞了我也不會有所遺憾。」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看了看顏回。
孔子欣賞子路的勇氣,但也擔心他的衝動。在孔子的教導中,子路由一個粗人,慢慢習禮,氣質不斷的轉變中。希望他能多啟發自己仁心,收歛自己衝動的個性。
對倆弟子,孔子都很了解,隨著不斷的學習,他們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凡有心學習的弟子,多少少都會有所進步。所以弟子們都願意跟著孔子,有時間就往孔子處跑。
顏回說:「學生希望自己能不誇耀自己的優點,不給他人添麻煩。」
孔子聽了點點頭。
顏回是孔子比較疼愛的弟子,好學、務實、很能抓住重點,也很用心實踐。
他和子路不一樣,子路的個性是外向的,但顏回是向內的。所以顏回很能守心,很能印心。
子路所談的是物質上的東西,但顏回說的是心靈層面的。
子路突然說道:「弟子也希望能聽聽老師的志願。」
孔子緩緩的說道:「希望老年人都能把心安在仁道裡,仁心待人;朋友的交往都以仁義,讓彼此都信奉仁道,才能使天下太平;年少的都接受到仁道的教育,能心懷仁慈,那麼天下就真的太平了。」
聖人之道是什麼?無非仁義而己。
很多時候,我們在恭讀四書裡的章句,許多言談礙於記錄的問題,會把一些字給省略掉、濃縮起來,就好像上述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如果意思是要老人都能安享天年,用「老者安」就好了。
後面有一個「之」字,就表示有一個指向,是什麼並沒明言。學習儒家的我們,就要有一個認知,孔子所講的一切都不離「仁、義、禮」,當有這個認知時,這個「之」是指向哪裡?不就有個默認的設定了嗎?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老者安之」就譯成「老人家都安於仁道」,「信之」和「懷之」同譯。
對上述的這三個年齡層,孔子的願望,是無論老中少都能以仁義來過生活。
然而這三個年齡層,有他們普遍會面對的問題。在哪個年齡層要注意什麼,孔子都給予指導。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鬭;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季氏‧7﹞
孔子說:「學習成為君子,必須有三點戒惕:年輕時,血氣還未穩定,應該戒惕的是好色;到了壯年,血氣正當旺盛,應該戒惕的是好鬥;到了老年,血氣已經衰弱,應該戒惕的是貪求。」
孔子提出了三點要戒惕的,但要如何做呢?
其實方法就是上述的章句,章句並沒有明說,但我們總結了,重點就是「仁、義、禮」。
不要讓青少年走入歧途,就要善於引導,不要貪求美色,就要先將仁給他打基礎,叫少者懷之,再讓他習禮,以禮約束自己,他的仁愛之心就不會氾濫,變成「濫愛」。
中年人的好鬥之心,叫他不要跟別人鬥,他中年血氣方剛,怎麼辦?就讓他多去幫助別人,把不好的人都鬥成好人了,不是很好嗎?比起跟人打架,鬥血氣之勇,不是更好嗎?
我們看到許多老人,疼愛孫子,買玩具、買糖果、買衣服等等,兒子想要錢,不給,自己賺去。但那也只是對孫子而已,其他人就不見得會那麼大方。為何對孫子這麼大方呢?不就是因為愛嘛!
如果老人,對身邊的小輩,都像庝孫子一樣,會貪求嗎?即使是貪,也是為了照顧小輩而產生的需求,不像一些貪得無厭,就像守財奴一樣,得了就收得緊緊,一毛不拔的人好太多了,不是嗎?
孟子說曾子的孝順是養父親的志氣,這是非常難得的。孔子說人年級大了,會因為氣血衰弱而貪求之慾盛,但曾子能在侍奉父親時曾晳,每餐必定有酒肉。父親吃飽了,撤除食物時,必定要請示(剩下的酒肉)給誰;父親問食物有沒有剩餘?曾子必定說『有』。他父親就會想到某某人生活艱苦,就會讓曾子給他送去。
曾子這樣,就是在父親年老時,還能讓父親繼續養自己的心志(仁),雖然年級大了,不中用了,但還是能藉兒子的力量,繼續由仁行義。
是很難能可貴的,等到曾子的兒子侍奉曾子時,曾元就不像曾子那樣侍奉父親了。
孟子見齊宣王時,也談及類似的話題。
孟子面對諸侯,不會直接說「你錯了」!面對諸侯,言語無禮是會被殺頭的。

在《孟子‧梁惠王下》,齊宣王告訴孟子說他好勇。孟子就說:「勇有兩種,第一種是匹夫之勇,走在街上,誰瞪我一眼,就跟誰打一架。這種勇有什麼用呢?真正的勇敢要像周文王,周武王,一發怒,天下就安定。那老百姓還怕你不夠好勇呢?」
齊宣王再說他好貨(貪財),喜歡發財。孟子說:「有一句話叫做藏富於民,讓天下人都發財。你稅收用不完,你自己一個國君發財,也讓老百姓都發財,老百姓巴不得你多貪一些。」
齊宣王還說他好色,孟子說:「那就讓天下人,男的娶女的嫁,人人都有好歸宿,百姓還怕你不好色呢!如果你的好色,讓天人都受益,比起你一個人好色不是更有意思嗎?」
好色、好勇、貪財不就是孔子說過的「三戒」嗎?
好色、好勇、貪財是人性裡的一種需求,這種本能不是罪過,要看如何運用。你要是能用仁義之心,推己及人,以禮約之,把他這些心態的需求推出去,讓每一個人都得到他需求的滿足,這才是一個當國君應該做的。
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不能口口聲聲的仁啊義啊,齊宣王不愛聽。所以孟子很巧妙的不說「仁」這個字,但給出的方案都還是「由仁行義」的呀!
什麼叫仁義?仁就是心中有別人,義就是推己及人,把一切美好的都與人分享。
孟子說仁義的王道,不是那類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不可能做到的事,確實只是像為長者折枝,力所能及的事,重點只是願不願意做而已!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