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賢思齊內自省(二)
- Stone Tai
- 2021年3月20日
- 讀畢需時 10 分鐘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17﹞

見賢思齊是實踐的功夫,思齊的意思就是要我們思考,如何做才能像對方那樣,有賢德的作為。孔子說的道理都是他實踐出來的,不是只說不做的空理論。
孔子也這樣教導弟子們:
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為政‧13﹞
子貢請教怎樣才是君子。 孔子說:「先去實踐自己了解的聖人之道,做到以後再與後來者共享。」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 請益。曰:「無倦。」
﹝子路‧1﹞
子路請教政治的做方。孔子說:「自己起帶頭作用,實踐仁道。」子路想知道進一步的作為,孔子說:「不要倦怠。」
了解聖人之道後不實踐,這些認知也只不過是一個一摔就破的空殼。過去的聖王治世,都是躬行實踐,模範在前的。自己做好,與周圍的人共享,引領大家一起來做。
禮記裡記載一段話:
雖然有嘉肴美食,不去吃,就不知道嘉肴的美味;雖然有至高的聖人之道,不去學就不知道聖道的好。所以學習了聖道才知道自己德格的不足,引領他人共同學習聖道,才發覺自己對聖道細微處的困惑。知道自己不足,然後能自我反省精進,知道自己困惑的原因,然後才能自強不息,精益求精。所以才說:教與學是互相成長的。
原文: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禮記‧學記‧3﹞
理論和實踐有一定的差距,要把領悟的道理實踐好,是需要一再實踐,體會其細微的精妙,才能做好。
以前看電視節目,大廚做水煮蛋,拿筷子在沸水中攪,然後把雞蛋倒進去,水煮蛋就慢慢成型了。結果隔天自己弄,卻煮出了一鍋蛋花湯。「見賢思齊」,文字不難,難在實踐。看到他人的好,就要思考自己如何也能像他一樣好。道理很簡單,實踐則靠功夫。



看到同學考試一百分。 有什麼了不起…
看到同事月績很高。
因為長得美月績才好,如果長得丑…
看到別人捐款上報。不就是圖個好名聲,真正的善行是不為人知的…
這樣的「見賢思齊」,是見到別人的好,就用思想把他和自己拉齊,不就和自己差不多而已?可能比自己還差一點…
孔子很感嘆的說,道之所以不能行、不能明於天下,就是因為四種心態,叫著「知者、愚者、賢者、不肖者」。
這四種四態簡單的說就是「過猶不及」,知者和賢者過之,自我感覺太良好,所以驕傲,看不起聖人之道,所以不肯學習聖道;愚者和不肖者不及,自卑心作祟,認為聖人之道難如登天,自己無論如何也學不來,所以也不願意學習。
可是在孔子的認知裡,聖人之道就好像平日飲食一般,每一天都要飲食,但每一餐都要好好的去品嘗其中的真味,才不會辜負了你所吃的、喝的。
飲食不要狼吞虎咽,食不知味,道理不要囫圇吞棗,不明真義。
我們來看看聖人是如何「見賢思齊」。

曾子曰:「吾聞夫子之三言,未之能行也。 夫子見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 夫子見人有善若已有之,是夫子之不爭也。 聞善必躬親行之,然後道之,是夫子之能勞也。 夫子之能勞也,夫子之不爭也,夫子之易事也,吾學夫子之三言而未能行。」
﹝說苑‧雜言‧28﹞
曾子說:「說說老師三個優點,是我還沒能做到的。 老師見到人家有一處優點,或者做了一次善事就忘了他的各種缺點和不足,這是夫子之所以容易相處(易事)的原因。 老師看到別人的優點、看到別人的貢獻,就像自己有一樣高興,這是夫子與世無爭,不會跟人家比高下。 老師聽聞善的教誨,必定落實、做到,體悟很深了,然後再去引導大家一起來做,這是夫子能勞,就是夫子為了成就弟子,非常用心以身作則,躬身實踐,不光是嘴上說一說。 夫子的能勞,夫子的不爭,夫子的易事,是我學習老師三個優點而還沒做到的地方。」
曾子是孔子弟子中比較魯鈍的一位,但貴在踏實,最終承接了孔子的大道。
看了曾了這一段話,深感慚愧,我看到別人的成就、良善的行為,就心生妒嫉。曾子才是真正的見賢思齊,用心躬行實踐。
曾子看到孔子三個優點,
第一點「易事」:容易相處。
孔子很好相處的原因是什麼?看到別人有一個善行,就忘了那個人有諸多的缺點和不是處。而我常記得別人的不好,不願意和不好的人多交往,這是什麼心態?
回想身邊的人,我自己都覺得我會親近那些欣賞我、看好我的人,老是挑我毛病的人,敬而遠之。
想到陶行知四塊糖的故事,更覺慚愧。為什麼孩子那麼多的優點不看,專挑缺點來批評、指責?難怪我孩子都會離我遠遠的!
說到這裡,對這章句又有另一個領悟:
見賢思齊:見到他人的賢良,就想要和他一樣賢良。
見不賢而內自省:見到他人的不賢良,自己要往內心反省: 為什麼不是去看別人的好? 別人的好為什麼看不到? 更糟的是把別人的賢良看成不賢良了!
看到別人捐款,就認為別人是花錢買名聲,一位修行的君子到了這地步還不知道要反省嗎?
很多夫妻就是因為看到彼此太多的缺點,最終受不了要離婚。
還沒結婚前,沒有生活在一起,而在對方面前總是把好的一面展露,不好的一面總是不顯山不露水,所以彼此所了解的對方,是不完全、不完整的,片面的。結婚後生活在一起,就開始「察覺」對方的缺點、惡習等等,慢慢的就掩蓋不了、藏不了了。既然藏不了,乾脆不藏,不好的一面就完全表露無遺。
不修的人不會改進,反之不良習慣、毛病會變本加利。開始夫妻之間還能容忍,直到某一天,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出現了,對方最不能容忍的一個惡習被發現了,之前的容忍,如水壩潰堤,一發不可收,只好分居、離婚收場。
難道彼此不相愛嗎?相愛結婚為什麼最後要離婚呢?很不容易找到彼此相愛的,最後離婚了,不是很可惜嗎?
有人和一位太太談起她先生。在外人眼中,這位先生一無事處,就很好奇為什麼這位太太不和她先生離婚?這位太太就回憶說,以前她先生對她如何如何的好,甚至有一次她母親生病,很無助時,他出現了,在工作百忙中還特地來帶她母親去看醫生。

鑽石婚楷模頒獎典禮上,老太太接受主持人專—— 主持人:「你覺得老公有缺點嗎?」 老太太:「多如天上繁星,數都數不清。」 主持人:「那你老公優點多嗎?」 老太太:「很少,少的就像天上的太陽。」 主持人:「那你為什麼可以與他結婚半世紀且如此恩愛?」 老太太:「因為太陽一出來,星星就看不見了!」
弟子為孔子趕車,看到項橐在路中間築城玩耍,沒辦法就停下車來請項橐讓開,項橐說:「沒看到我建的城嗎?」說:「見啊,又怎樣,讓道啊,車要過!」項橐說:「只聽說車讓城,沒聽過城讓車的!」弟子無語。孔子聽聞,就下車見見這個伶俐的小孩,然後彼此對話,孔子就向他學習了一些未知的知識。
一般人看到孩子在路中建城玩,會覺得孩子很無知!但孔子聽到孩子的對話,覺得這孩子好聰明,懂得很多,就下車去學習。
難道孔子不認為這孩子在路中建城很不應該嗎?
孔子這是見賢思齊啊!
第二點「無爭」:見人有善若已有之。
孔子看到別人的善行,就好像自己是自己的善行一樣高興。
這種心境,父母親和老師比較能體會。

孩子考到好成績、賽跑第一,父母都會感到驕傲。
如果是別的參賽者拿冠軍,會有像自己孩子拿冠軍一樣的心情嗎?
這就是人我親疏之別。
能拿第一名,是努力了的成果。無論是誰,得到了第一名,就要認同他的努力結果。
但這只是理論,只要當中沒有自己的孩子參與,這個道理成立,有自己的孩子參與其中,就不成立!
孔子仁以為己任,視民如子的仁慈,只希望每一個人都能由仁行義,所以每個人的善行都是他所樂見的。
我們換一個角度想想。
孔子看到聖王的治世,心中很嚮往,也希望自己也能這樣,這是見賢思齊。
孔子在修道這條路上,遇上了有善心、有共同志向的人,自然就會覺得很親切,好像自己親人一樣。
《春秋》: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天道本來就不會愛誰不愛誰,不會為了誰改變規則。明天理的聖人,依循天的法則,在別人看起來,就好像是天在幫助他一樣,不明理的人就認為天也會偏心。
聖人卻不會這樣認為,只要行善,天就會幫他,沒有這種依賴心。君子重在自強不息,所以主動在自己,而不是等待。主動的去合天之意、去順天之意,唯恐不明白天意而失了天意,這就是君子內心的戒慎恐懼。
很多人是同中求異,就是在一起,也要找出不同的地方,要比別人優秀,不斷的攀比,然後自己把自己孤立起來。被孤立了力量不足,就開始結黨,敵人的敵人就是同盟,同盟是互相利用,當外在因素被去掉後,內鬥就浮上了檯面。
孔子看到他人有善,就看到有共同努力為天辦事的同伴,是不是一起共事並不重要,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立場,所以能異中求同。
上一篇有說到,孔子的弟子,都有比孔子強、比孔子優越的優點,孔子看在眼裡,見人有善若已有之,孔子也默默的在學習。
所以,別人的好,不是拿來攀比、鬥爭的。別人的好,是拿來學習、提升的。
這兩者的差別你知道的!
第三點「能勞」:聞善躬行,然後道之。
「然後道之」的意思,就是一起走上這條光明大道。

孔子聽聞到好的道理,必定躬行實踐,然後再引領弟子們一起實踐。
就好像孔子聽到別人唱歌很好聽,一定請他再唱,然後跟著一起唱。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述而‧32﹞
孔子對人的仁愛之心,不會像一般父母,對孩子的愛有時候會沒節制,沒有原則,最後變成溺愛,孩子想怎樣就順著他。
孔子對弟子們的心態,是愛他們沒錯,但孔子說:「愛他們,能不讓他們勤奮學習、實踐聖人之道嗎?」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
﹝憲問‧7﹞
打個簡單的比喻:孩子早上起床後,會不會整理好自己的床、房間,換下的睡衣會不會掛起來?
這些小事,如果不會自理,孩子的房間就會亂七八糟,媽媽每天都要幫孩子們整理打掃。
這些內務事,要從很小的時候就要帶動孩子們學習,長大了孩子們就會自動自發。要是等到年級稍大了才教,父母就會發現有點難,每天早上都要在那裡念叨,很辛勞的唸那本難念的經。不唸孩子就不做,但唸久了孩子也就習慣了,高興就做,不高興時父母唸父母的,孩子做自己的。
好習慣的培養,不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可以養成的。第一天做一做,接下來兩天休息,這樣的態度是養不起好習慣的。所以無論父母或老師,要孩子們有良好的習慣,務必要從小把心態調整好,不要怕他們辛苦。
小時候不學習吃苦,大了又怎麼會吃苦呢?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公冶長‧10﹞
宰予在白天睡覺。孔子說:「腐朽的木頭沒有辦法用來雕刻,廢土砌成的牆壁沒有辦法塗得平滑。我對予有什麼好責怪的呢?」孔子又說:「過去我對待別人,聽到他的說法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待別人,聽到他的說法,卻要觀察他的行為。我是看到予的例子,才改變態度的。」
孔子鮮少用很重的話來教訓弟子,但對宰予就是少有的一次很重的話。
宰予白天睡覺,古時候白天很可貴,不像現在有電燈很方便,所以有陽光的時候,就是要勞作、讀書,但宰予卻睡覺。
且不論他為什麼睡覺,又或他是不是常常白天睡覺,孔子對宰予說的話是很重的:腐朽了的木材,你再怎樣雕刻,它還是會繼續腐化,刻得再美也沒用。糞土之牆和朽木一樣,本身的質量已經不行了,再怎樣去裝飾又有什麼用處呢?
外在的因素是可以克服的,但內在的問題就有點費勁。一個人如果不願意學習,這是內在問題。
外在問題,比如身體很虛弱,但有意志要學習,就會找尋方案解決,運動、吃葯、調理等等,都可以克服。
內心不想學習,就會有各種理由、藉口,怎麼教都學不會。
孔子接下說這一句話卻很值得讓我們省思。孔子說:「對於宰我,孔子還有什麼好責怪的呢?」然後又說他對人的態度因此改變了。
改變的重點不是孔子不輕易相信人,而是孔子認真的態度,孔子要确認這些弟子們,能真正去實踐聖賢之道。
以前聽弟子們說自己要如何實踐聖賢之道,就相信他們會做到,但經過宰予這件事情,孔子發現不是那麼簡單,要觀察弟子實踐的進度,了解他們的難處,才能幫助他們一步一步成就聖賢。
聖人真的很辛勞!
孔子都在自我調整、自我提升。沒有要求宰予說「你不可以繼續晝寢了!」說的是自己以後要如何如何面對學生,後面沒講的是如何去幫助學生,因為那不是用講的,是躬行實踐的。
這又是「見不賢內自省」另一層的意義:看到學生不正確的態度,孔子自我反省,以後要如何引導這樣的弟子,讓弟子成就聖賢。
孩子喜歡玩耍,由其現在的孩子,對電玩、網絡遊戲,沒有任何的抗體。
我家小孩也一樣,鼓勵他們要好好用功學習,在學習的時間不打遊戲,學習好了,晚上自由時間就可以盡情的玩。
問可以做得到嗎?回答是標準的、肯定的!
但一轉頭,只要父母、老師沒看到,他們的遊戲就開始了。
父母如果越不相信孩子,越是打駡,孩子就越是沒有信心、越自暴自棄;反正我是沒救了,隨便吧!
父母相信他們,一次又一次,孩子沒能力、沒定力抵禦電玩的魔力。
所以父母要向聖人學習,要相信孩子能行,但不是放任,而是要幫助孩子、想方設法的讓他們自覺、自主的脫離電玩的魔掌。
如果父母親看到孩子沒電玩,就很難過,父母就不忍心,就讓孩子無度的、沒日沒夜的玩,這樣可以嗎?
所以要勞心勞力,孩子難過了,多培培,多引導,等到有一天,孩子能自立自主,有定力了,脫離了電玩的魔掌,我們就會像孔子一樣,感到很欣慰,很自豪。
修身是實實在在的事,能不勞而獲嗎?當然不行。
所以務必讓弟子能去實踐,想方設法的讓弟子去落實,這就是孔子的心態。
從孔子的心態,我們可以了解,如果弟子們有良好的表現,孔子真的會感到很欣慰,好像自己做了善事一樣高興。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