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log: Blog2

見賢思齊內自省

  • 作家相片: Stone Tai
    Stone Tai
  • 2021年3月1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17﹞

孔子說:「看見別人很賢良,要思考如何才能和他一樣賢良,見到他人的不賢良,自己要往內心省察,是否因他人之不賢導致自己言行偏差。」


我們在解讀孔子這句話時,一般把「見賢」解釋成「見到賢良的人」。

其實上述的解釋不是很恰當,因為人不會全好,也不會全壞,壞人一定有他好的一面,好人也一定有他不足的一面。每一個都有他的長處,也有他的短處,沒有人是全身優點,也沒有人全身都是缺點的。

但是,當我們把「見賢」解讀成「見到他人賢良的言行」,我們就不會對人上標籤。就沒有所謂的「好人」和「壞人」。


有一篇文章:

我有個朋友,夫妻二人到歐洲旅行。臨回國,特地跑到工藝品店,訂了一個大號的名畫複製品。

店老闆是個很豪爽的人,仿佛一見面就成了老朋友,七折八扣,還附送女士一件小禮物。

但是當他們拿過帳單時,卻覺得數字好像不對,細看才發現,老闆居然把上面的1995年,也當作貨款加了上去。

「天哪!多糊塗!」老闆把兩隻手攤向天空,趕快作了「修正」,直賠不是地送二人出門,並保證東西準時寄到。

夫妻倆站在門口等計程車,偏偏碰到下班高峰,一輛空車也沒有。眼看飛機就要起飛,他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叫不到車?」店老闆探出頭來,「飛機幾點起飛?」接著跑到屋後,開出自己的車,送他們飛馳到機場,正好趕上飛機。

不久,接到郵包,畫像寄到了,包裝得非常講究,毫無損傷,只是大號變成了小號。

作者樊美玲

上述這位老闆是好人還是壞人呢?

我們只能說他是一位生意人,不需要為他安上「好人」或者「壞人」的標籤,這樣我們才能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師」。

每一個人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賢」,也有讓我們有機會反省啟發智慧的「不賢」,不分男女、老幼、好壞。

比如上述的老闆,學習他的和善和熱心腸,但他做生意的手法卻值得讓我們反思。

又比如一個流氓常欺負人,但他很孝順,我們學習他的孝順,而反省自己會不會因為他常欺負人而看不到他的優點,那就學習不到他的孝順了。

學聖人之道的君子,就是要看他人的賢良來學習。好比舜帝,就是去看別人的好來學習,不去在意別人不好的言行。孔子也是一樣,無論年級、身份、好壞,孔子都能從每一個人的身上學到他要學的東西。


《三字經》:「昔仲尼,師項橐。」

《戰國策‧秦冊》的記載:「項橐生七歲,而為孔子師。」

孔子是不是拜七歲的項橐為師呢?不知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孔子一定有從項橐那裡學到一些東西。不因為項橐只七歲,話說得有理孔子就不聽,孔子聽的是道理,不是看講的人是誰。


有這麼一段有趣的記載:

有一天,子夏向孔子詢問:「顏回的為人,怎麼樣?」 孔子說:「顏回的仁慈之心比我強。」 又問:「子貢的為人怎樣?」 孔子說:「端木賜的辯說能力比我強。」 又問:「子路的為人怎樣?」 孔子說:「仲由的勇敢程度比我強。」 又問:「子張的為人怎麼樣?」 孔子說:「顓孫師的莊重嚴肅比我強。」 子夏離開座位問道:「那麼這四個人為什麼要來做您的學生呢?」 孔子說:「坐下!我來告訴你。顏回能仁慈卻不能狠心,端木賜能辯論卻不能不辯論,仲由能勇敢卻不能怯弱,顓孫師能莊重卻不能隨和。把四人的長處合起來交換我的長處,我也是不幹的。這就是他們拜我為師而不三心二意的原因。」

原文:

子夏問仲尼曰:「顏淵之為人也,何若?」曰:「回之信,賢於丘也。」 曰:「子貢之為人也,何若?」曰:「賜之敏,賢於丘也。」 曰:「子路之為人也,何若?」曰:「由之勇,賢於丘也。」 曰:「子張之為人也,何若?」曰:「師之莊,賢於丘也。」 於是子夏避席而問曰:「然則四者何為事先生?」 曰:「坐,吾語汝。回能信而不能反,賜能敏而不能屈,由能勇而不能怯,師能莊而不能同。兼此四子者,丘不為也。夫所謂至聖之士,必見進退之利,屈伸之用者也。」

﹝說苑‧雜言‧21﹞


一般來說,這一段雖然是強調過猶不及、中庸之道。然而我們從這段對話當中,也能看到孔子很清楚弟子們的長處,雖然是弟子,孔子也從他們身上學習和提升自己。

當然,孔子也很清楚長處的反面就是短處,優點的反面就是缺點,能執兩用中,有自己的尺度。


話說回來,如果「見賢」解讀成「見到他人的賢良」,「見不賢」當然就不是「見到不賢良的人」,而是「見到他人的不賢良的言行」或者「看到他人短處或缺點」。

見不賢而內自省,「內自省」的意思,與其是「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類似的過錯」,還不如解釋成「反省自己內心是否因他人之不賢而產生偏差的念頭與作為」。

中庸之道難,難在「內自省」的工夫。

內省的功夫,是省察自己的氣是否端正,心氣不正就要馬上察覺,然後調整。

就好像孔子面對季氏八佾舞於庭,季氏僭越的無禮,孔子的內自省是什麼呢?

比起省思自己有沒有犯了與季氏一樣的過錯,省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有沒有因此而偏差是更重要!

孔子最終交出來的試卷:「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顯示了孔子內自省的成績,竟然是如此的亮麗。

孔子沒有辱罵季氏的僭越,沒有與弟子共同討伐季氏,因為這一切都不是當時一位修身君子應有的作為。(見《八佾舞於庭》一文)

一位君子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的。

首要的省思,是省察自己的存心觀念,是否在自己位上?

如果自己當時的思維,離開了自己本位,想一些自己本位以外的東西,豈不等餘是變相的僭越了?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衛靈公‧21﹞


君子之所求,當然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修身,所求的是己身正,無他。

要求別人要如何正確,主動權不在我。自己能理的只有自己,那怕是自己親生的孩子,也不是父母能怎樣去決定什麼的,最終都是要孩子自己要會思考,要懂得自愛自律。

既然是如此,一位修身的君子又怎麼會浪費時間在治理不了的別人?首重的當然是自己的存心觀念,是否能持正、能守中?

這才是見不賢而內自省。

有人問:「那麼孩犯錯了,父母也是內自省?不用教孩子咯!」

道理是一致的,孩子犯錯了,父母的引導是否正確,取決於父母的存心觀念是否端正,若自己都不端正了,又怎能把孩子引領向正確的方向呢?

比如孩子在學校偷東西,甲媽媽知道了,說:「為什麼只偷這麼一點?」

乙媽媽說:「如果你下次再偷東西,我就砍了你的手,送你去警察局…」

丙媽媽說:「如果你在學校東西不見了,被人偷了,會難過嗎?」

如果是我呢?會如何思考?如何作為呢?


醫者本身對身理相當的理解,當身體出現輕微的症狀時,就能察覺然後吃葯調理。越高明的醫師,就越不會等到生病才發覺。

有經驗的醫師,看到他人的生活作息,就能預知這個人會出現什麼問題。自己當然就會讓自己的生活作息規範。所謂上醫治未病:最上等、高明的醫者,知道不正當的生活作息會導至身體出什麼狀況,在身體還未出狀況前就能幫助他人調整、改變。

一位賢妻良母,在孩子考試時,每晚熬夜,加上用腦過度,賢良的媽媽就會弄一些補心腎、去肝火的膳食給孩子吃,在出問題之前就先調理了,孩子就很安然的度過了考試期,身體也沒有出問題。


一位修行的君子,對心性的修養,就要像上述的賢良母親或醫者一樣,不是等到不正確的行為出現,駡人、打人了才來後悔,而是要在心念始動就馬上警覺、調整。

君子是會讓自己活得坦蕩蕩、心中坦坦然的;不明理的小人就常讓自己活在自己陰影中,內心裡藏著許多不願也不能讓人看到的陰暗。

見賢思齊是君子矛劍,讓自己能破除障礙,走向光明,見不賢而內自省則是君子的盾牌,讓自己能防止差,不至於走向歧途。

Comments


+6010-2480306



9, Jalan CU1, Taman Cheng Utama, 75260 Melaka. West Malaysia

  • facebook

©2019 by 四書經典研習.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