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log: Blog2

陳蔡絕糧論心志

  • 作家相片: Stone Tai
    Stone Tai
  • 2021年4月25日
  • 讀畢需時 9 分鐘

公元前489年,孔子六十三岁。

這一年,孔子帶著他的弟子在陳國,因為吳國和陳國之間的戰事,孔子等一行人正要往楚國去。

從陳國到楚國,中間要經過一些吳、楚兩國爭奪的小國,蔡國便是其中之一。一些諸侯國的國君知道孔子的才能,他們害怕孔子到了楚國後,讓楚國變強,因此在陳蔡兩國邊界,把孔子一行包圍了起來,困在荒野上。

不多的糧食終於吃完了,孔子和他的弟子們連續餓了七天,個個神疲力乏,有氣無力,弟子們心中都很憂慮,但孔子依然每天不斷地教學,彈琴唱歌,看似沒有一絲一毫的埋怨與擔憂。

子路也在眾弟子中,看到同學、同修受苦,又毫無辦法解困,很是懊惱,就向孔子抱怨道:「一位遵循天意、率性修道的君子,也會有走役無路的時候嗎?」

孔子安然的說:「一位率性修道的君子,遇到走投無路時,還是會堅守修行原則,而不明理的小人就會肆意妄為了。」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衛靈公‧2﹞


或許在子路的心中,認為一個行天之道的修行者, 上天應該會保佑,為什麼今天卻會落到如此地步?心中難勉憤憤不平。

就好像今時的許多人會認為, 上天會保佑好人,壞人不會有好下場。

但偏偏事與願違,大壞蛋都很有錢,老實的好人卻為了生活舉步維艱, 上天為何那麼的不公?

且不說什麼因果的道理。修行是心的事情,心要實實在在的,朝認定的目標擇善固執。有心要由仁義行的君子,還抱著這種「我是好人, 上天就要保護我」的自我中心意識,不就是「驕泰」的心態嗎?

人很偉大嗎?偉大到天要來保護人,那你把 上天當成是什麼?

保鏢?

還是在跟 上天交易?我做個好人,所以 上天就要保護我!?

這不就像不懂事的小孩,跟爸媽說「我好好讀書,爸爸媽媽要給我買玩具…」讀不讀書是父母的事嗎?但在小孩心目中,是爸媽要我讀的書,所以爸媽就得獎勵我!

要不要成為一位君子,難道就是 上天要人做的事嗎?所以 上天就有義務保護善人!?

中庸:「一位修道君子會以遵循天命的心態來面對變化莫測的生活,而小人就會以徼幸的心態來鋌而走險。」

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在君子的心中,由仁行義是本份事,不是因為 上天要我做一個好人,我才做好人。而是君子對生命意義的了解,自覺該應如此,所以如此而已。

在《孔子家語》裡,有記載了這一段歷史:

孔子不得行,絕糧七日,外無所通,黎羹不充,從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講誦,絃歌不衰。

《孔子家語‧在厄‧1》

孔子一行人被圍困,沒辦法趕路,隨身攜帶的乾糧也所剩無幾。被圍困幾天後,糧食很快就吃完了,全靠野菜野果充饑。一連七天,大家都沒吃到一粒米,一個個餓得頭暈眼花,有的餓得神疲力乏,根本站不起來。然而,越是身處如此艱險困苦的環境中,孔子越是堅持講習誦讀、彈琴唱歌,毫不間斷地向弟子們傳授詩書禮樂。


看到這一段,感覺到孔子真的很偉大。

大家被圍困在荒野,沒食物了,心中慌亂,如果在這個時刻什麼都不做,會怎樣呢?

大家就會更慌張,更恐懼,這就是圍困陳蔡的大夫們想要的結果。

孔子不知道對方的用意嗎?

當然知道。

怎麼辦呢?

從孔子的作為,我們可以了解到,孔子他體會天意,他不緊張也不懮慮,孔子順天意而為,也不和這些人搞什麼陰謀詭計。不能無所事事,但也不鼓動弟子們做什麼。孔子就整天依然講學、彈琴、習禮。帶動弟子專注於對聖人之道的學習。

這個時候就是最佳去體會聖人之道的時刻了,這個時候不藉機教育,讓弟子們體會,還等到什麼時候呢?

再來就是為弟子們解惑。

第一個就叫了子路。

乃召子路而問焉,曰:「《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乎?奚為至於此?」子路慍,作色而對曰:「君子無所困。意者夫子未仁與?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與?人之弗吾行也。且由也,昔者聞諸夫子:『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今夫子積德懷義,行之久矣,奚居之窮也?」子曰:「由未之識也!吾語汝。汝以仁者為必信也,則伯夷、叔齊不餓死首陽;汝以智者為必用也,則王子比干不見剖心;汝以忠者為必報也,則關龍逢①不見刑;汝以諫者為必聽也,則伍子胥不見殺。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眾矣。何獨丘哉!且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敗節,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晉重耳之有霸心,生於曹、衛;越王句踐之有霸心,生於會稽。故居下而無憂者,則思不遠;處身而常逸者,則志不廣。庸知其終始乎?」子路出。

孔子先把子路叫過來,詢問道:「《詩經》中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卻在空曠的原野中疲於奔命,是什麼緣故呢?』我們一直以來堅持的仁道主張難道錯了嗎?我們有何錯誤言行,以至於落得如今被圍困的地步呢?」 子路內心愤恚,臉色很不好的說:「君子不應該山窮水盡無路可走,或許是老師沒達到『仁』的境界吧,所以別人不信任我們;又或許是老師沒有真正達到『智』的境界吧,所以別人不肯實行我們的學說。」 而且弟子我曾聽老師說:『行善之人,天會給於福報,做惡之人,天會給於惡報。』如今老師積德行善,日子也很久了,怎麼還會有到這種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局面呢? 孔子平和的回答說:「仲由你還沒有真正了解認識聖人之道的真諦,為師來告訴你。 你以為仁德的人就一定被人相信?那麼伯夷、叔齊就不會被餓死在首陽山上; 你以為有智慧的人一定會被任用?那麼王子比干就不會被剖心; 你以為忠心的人必定會有好報?那麼關龍逢①就不會被殺; 你以為忠言勸諫一定會被採納?那麼伍子胥就不會被迫自殺。 遇不遇到賢明的君主,是時運的事;賢還是不賢,是才能的事。君子學識淵博深謀遠慮而時運不濟的人多了,何止是為師我呢!況且芝蘭生長在深林之中,不因為無人欣賞而不芳 香;君子修養身心培養道德,不因為窮困而改變節操。 如何做在於自身,是生是死在於命。因而晉國重耳的稱霸之心,產生于曹衛;越王勾踐的稱霸之心,產生於會稽。 所以說居於下位而無所憂慮的人,是思慮不遠;安身處世總想安逸的人,是志向不大,怎能知道他的終始呢?」


子路生氣嗎?當然生氣,都是什麼時候了,大家都餓了七天,老師叫來見面,還在談這些《詩經》裡的空道理,有什麼用?能當飯吃嗎?會飽嗎?不是應該想怎樣脫困嗎?答應對方不去楚國不就有飯吃,可以回家了嗎?為什麼不答應呢?

種種負面積累的情緒能不暴發嗎?

一定暴發,但是由孔子來引暴。不引暴,恐怕子路就要去跟對方拼命了。所以子路暴發了,借機把怒氣發在老師身上。

子路故意說老師仁德智慧不足,才落得如此下場!有弟子如此跟老師講話的嗎?所以我們知道,其實子路是在講氣話!因為子路內心已經差不多要大風暴了。

孔子了解子路,對他的無禮,以很平靜語氣為子路解釋,聖人之道不是像子路想得那麼簡單,雖然大道是很單純的,但不見得就會簡單。

子路的思維有時候會太自以為是,對義理沒有太深入,個性又比較單純、天真。

孔子說了一些實列,讓子路了解聖人之路不是那麼好走的,一來讓子路真正意識到聖之道的困難;再者讓子路明白,聖人之道難,只有磨難才能讓人成長,才能讓人發大志向,成就大業。

既然子路有心學習聖人之道,就要有心裡的建設、有心理的準備。

說完了就讓子路好好的去思考,然後叫了子貢。

子路臉紅紅的進來,又臉紅紅的離開,差別在進來時氣呼呼,離開時卻無地自容的羞愧。




召子貢,告如子路。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貶焉?」子曰:「賜!良農能稼,不必能穡;良工能巧,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不必其能容。今不修其道,而求其容,賜,爾志不廣矣!思不遠矣!」子貢出。

孔子叫來子貢,又問了同樣的問題。子貢說:「老師您的道實在博大,因此天下容不下您,您何不把您聖道的標準降低一些呢?」孔子說:「賜啊,好的農夫會種莊稼,不一定會收穫;好的工匠能做精巧的東西,不一定能順遂每個人的意願;君子能培養他的道德學問,抓住關鍵重點來創立政治主張,別人不一定能採納。現在不修養自己的道德學問而要求別人能採納,賜啊,這說明你的志向不遠大,思想不深遠啊。」


子貢就一標準的商人,很習慣以利益的角度來思維、來處理事情。

商品好,但要價太高就賣不多,不如薄利多銷!

道德要求太高,能修行的人就少了,不如把道德的標準先降低一些,讓更多的人能進來學習,再慢慢提高也不遲。

對於因材施教,難道孔子不會嗎?

但無論怎樣因材施教,宗旨怎麼可以改變呢?

可以改變的就不是宗旨了。修行合天是學聖之道的宗旨,為了得到別人的接納,而降低自己的程度,那麼學聖道的宗旨何存?沒有了宗旨,還談什麼修行?還談什麼天下大同?

況且,天之道又不是孔子的,孔子哪來的權力去提升或降低標準?

孔子只是了解天之道的標準,然後讓弟子們知道,子貢認為這個標準過高,不能為人所接受,可見其志氣並不擴大,思維境界還差一大段。

行道於天下,難道是為了迎合大眾的心態?

做買賣推銷產品或許是這樣,但行道於天下豈是這樣呢?

行道於天下,是為了讓人明白天的法則,讓人去合天,而非讓天來合人,哪有這種道理?

子貢所思、所講的對不上孔子的話,子貢還沒能達到孔子的層次,不能明白孔子忠恭體天之心,就沒能了解要如何行道於天下。

所謂的忠信,就是一心一意的辦天之事、行天之道,把 上天賦於的天性發揮、盡性。

給子貢指點後,讓他立志去,就召了顏回說話。


顏回入,問亦如之。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國者之醜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後見君子。」孔子欣然歎曰:「有是哉,顏氏之子!吾亦使爾多財,吾為爾宰。」

顏回進來了,孔子又問了他同樣的問題。顏回說:「老師的聖道太廣大了,天下也容不下。雖然如此,您還是竭力推行。世人不用,那是當權者的恥辱,您何必為此憂慮呢?不被採納才看出您是君子。」

孔子聽了高興地感歎說:「你說得真對呀,顏家的兒子!假如你有很多錢,我就來給你當管家。」


孔子為什麼這麼重視顏回?

修行聖人之道的孔子實在是太孤獨了,還好有顏回這位知音人。

知孔子的人,也是知天命之人。

道之所以尊貴,就是天道不會為了人改變,能改變就不是天道。改變了世界就要毀滅了,因為天道就是天地的法則。

只有明白的人才懂得去修學天道,才能成就聖人。不明白的人只為自己活,但聖人是依循著天道的法則生活。

你以為聖人之道的規則都是聖人制定的嗎?錯了!!

聖人之道也好,天道法則也好,都不是孔子的,是老天的。這有誰懂?只有顏回懂。既然不是孔子的,孔子有權力去改變或降低標準嗎?

所以,一切的天道法則都不是孔子定下的,也不是過去的聖王制定的。是歷代聖人了解了天道的法則,再宣導給眾人明白。人只能盡力去了解天命,去明白天意,去修行以合天。

人什麼時候有權力去變天?說笑嗎?

有人會認為,天氣冷了我可以開暖爐,天氣熱了我可以開空調,誰說我不能改變?

天冷正是要人懂得去取暖,天熱的時候正是要人懂得去乘涼,這就是 上天要人自覺的事情。冷了就受凍,熱了就中暑,連動物都懂得取暖避暑,人反而不會還算什麼萬物之靈長呢?

但一年四季,夏天你可以把它變成冬天嗎?冬天按一個鈕就可以變成春天嗎?

不行,人只能改變自己,而不能改變天的法則。

當年,除了孔子,還有誰能明白天命,了解天意?只有顏回。

後來顏回不幸早逝,孔子非常的傷心,哭道:「哎!老天要我命呀!老天要我命呀!」


註:

关龙逢,一名豢龙逄、豢龙逢,中国夏朝时期人物,豢龙氏后裔。夏桀时期的大臣,因直言极谏而被杀。与商朝末年,因进言被纣王所杀的比干,常作为忠臣的并称。史书记载,夏桀通宵达旦饮酒作乐,昏庸暴虐,不理会朝政,关龙逢常常进奉黄图(一种记地理、宫殿的地图),倚天下形势危殆作为劝谏,站立而不离去。夏桀愤怒,焚烧黄图,最后以关龙逢妖言惑众,将他处死。

Comments


+6010-2480306



9, Jalan CU1, Taman Cheng Utama, 75260 Melaka. West Malaysia

  • facebook

©2019 by 四書經典研習.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