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log: Blog2

陸隴其仁政

  • 作家相片: Stone Tai
    Stone Tai
  • 4月14日
  • 讀畢需時 17 分鐘

已更新:7天前

2025年



2025年

 

他去世在江南的浙江平湖,遙遠的河北阜平為他起墳,有人用「數陸忘祖」鐫刻對他的銘記:從清朝康熙年間到清末,漫漫三百年,那裏的陸姓縣民,稱自己為他的子孫,世世代代為他的衣冠塚守墓。他是陸隴其,康熙時代的理學名臣。




書生陸隴其,一生十年為官。兩任知縣,一小段監察禦史,是他仕途的全部。

「當湖先生」是他的別號,從教三十年,他也是清朝初年講授程朱理學的學者,著作等身,被清廷譽為「本朝理學儒臣第一」。陸隴其家族自五世祖以下,皆以儒術出名,家學淵博。

陸隴其生於明末(1630年─1692年),號稼書,是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1670年),不惑之年的陸隴其得中進士。五年後,45歲的他出仕為官,不到兩年,因被上司誣告而奪官;53歲時他二次為知縣,一幹就是七年。60歲時,他升任四川道監察禦史。翌年辭官歸裏,專心授業著書。62歲,他駕鶴仙去。

在世時,他仕途坎坷,在身後,他聲名日隆,雍正四年(1726年),他的牌位入祀孔廟;乾隆元年(1736年),他被追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他的理學思想影響了清朝後世幾代的君王。

十年官場沉浮,清正廉潔之外,他以仁義道德治理地方,他經辦公務之道,與一般官吏大不相同,以致「民愛之比於父母」。

他的辦法:「以德化民」。

第一任知縣,他做的是上海附近的嘉定縣的父母官。

處理民事糾紛,他用「自追法」。陸隴其斷案不用衙役捉拿百姓,同宗族人爭鬥的,就讓族長通知;同鄉人爭鬥的,就讓鄉里長老通知;或者讓原告和被告相互約好同來,叫做「自追」,但往往不急於定案,「聽斷時,孝悌忠信之言,不絕於口。和平惻怛,以至情相感動」。說:「你們不是親人就是朋友,不是朋友就是鄰居,平日裏低頭不見抬頭見,感情也算是很好的,但如今不過就是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起來,鬧到公堂之上。你們打官司還要花費許多銀兩,結果到最後往往你們打官司浪費的錢,比爭執的那點蠅頭小利要多得多。而且斷案必須要有輸贏,從此你們從鄉親變為仇人,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了。」言畢,他便會翻查律法條例,指明給眾人看,說:「依照律法,此等罪過應當處以笞刑或者杖刑,不過,國家法律向來不會加諸知禮守法之人身上,你們雙方不妨互相給對方賠個不是,磕個頭,認個錯,回去靜下心來好生思量三日,倘若三日之後彼此都能想通,那就前來遞交結案文書即可。」

經他這般苦口婆心勸解,當事人往往感激涕零,心甘情願當堂寫下結案文書,化干戈為玉帛,握手言和。

一日,縣裏的一對父子為瑣事爭執鬧上公堂,陸隴其聽完他們的恩怨,含淚自責:「都是我這個縣令無能,品德低下,不能夠教化你們這些民眾,才令你們父子發生這樣的悲劇。」老翁的兒子聽後十分感動,當即向父親跪下承認錯誤,並叩謝陸隴其:「多虧您的教化,及時地指出了我的錯誤,才沒有釀成更大的錯誤。」最後父子倆互相攙扶,大哭著離開縣衙,從此兒子盡心贍養父親。

有次他處理一樁兄弟二人的財產爭訟,什麼也不問也什麼都不讓兩個人說,把他們叫在一起,只是讓哥哥不停地喊弟弟,弟弟不停地喊哥哥,「不言其產之如何分配及誰曲誰直,但令兄弟互呼」,「此喚弟弟,彼喚哥哥」,「未及五十聲,已各淚下沾襟,自願息訟」。陸隴其在判詞中寫道:「夫同聲同氣,莫如兄弟,而乃竟以身外之財產,傷骨肉之至情⋯⋯從此舊怨已消,新基共創,勉之勉之。」

長此以往,百姓們受其感召,彼此互相勸勉,盡量避免打官司。如此,過了半年光景,縣衙門口安靜得如同尋常百姓家一般,公堂之上冷冷清清,甚至都能張網捕鳥了。

 

徵收賦稅,他建立「掛比法」,對於沒有繳納稅賦的百姓,他寫上姓名在牢裏掛號,並不真正扣押,再寫出所欠數額,以進行對照比較,讓百姓自己交,交夠了除去牢中名字。至於交納數額由每人自報。同時又建立「甘限法」:百姓在自定的期限數目之內,到期能如數繳納的,就可獲得優待。沒有繳納的,可以以後補交,但限定交納中所欠的數額,日後須增加一倍交納。

繳糧納稅的日子臨近,他召集百姓講一番按時納稅的道理。他說:「向大家收繳的錢糧,全是朝廷的國課,並不是縣官的私蓄。如果百姓們按時上繳錢糧,給官員們減去催繳的麻煩,也有時間可以給百姓做點其他的事。我和大家沒有任何宿怨,也不願為稅賦之事責罰百姓。倒不如大家及早湊齊應納之款,使你我都相安無事地辦完這件事。」百姓們覺得陸隴其的話說得很實在,也就樂於接受。所以他在任時,很少發生欠繳賦稅的事。

康熙十五年,因為戰爭加收軍餉。陸隴其差人給每戶發一張知縣的名片勸導民眾:「不戀一官,顧無益於爾民,而有害於急公。」表示自己並不戀官,但是不交納緊急的軍餉,對百姓並沒有什麼好處,對於國家的緊急事務卻有害處。結果不到一個月,百姓竟捐了十萬兩銀子。

不久後,朝廷又趕上征房屋建築稅,不過這個時候,陸隴其就只徵收市中店鋪的稅,命令衙役們不許涉及鄉村百姓家的生計了。

 

縣令任上,他常常資助好學的貧寒子弟進官署,聽他講課。遇到家境貧寒的,就由他貼補費用,他曾說:「我雖清況,尚可供給,年終或貼兩三擔米,至貧士不必破費。我況忝為父母師長,爾即我之子弟,不在此區區微物也。」官署裏有二十多個學生,公務之餘,他像個一般的塾師一樣,「公每日講解,各生質疑辯難」。

陸隴其在嘉定任職,不滿一年而嘉定大治,「惠政不可勝紀」。時人贊為「流風善政,曆久彌馨」。

 


「以德化民」的陸縣令,自不會「邪曲」。赴上司江寧巡撫慕天顏的生日宴會,他只從袖中拿出一匹布、兩雙鞋作為賀禮,說:「這些不是從百姓那裏拿的,為您祝壽。」

做了一年十個月的縣官之後,因為慕天顏彈劾他「有德無才」,陸隴其被罷了官。

雖然頗得民心,但上頭要罷他的官,百姓是留不住的。於是,嘉定人把大家送別陸隴其時寫的詩文收集起來,刊刻成《公歸集》一書,送給他做紀念。他卸任回鄉時,幾乎沒有什麼行李,只有一些書卷和他妻子的織布機。離開那天,沿途百姓哭聲震天。至今嘉定一帶還流傳這樣的民謠:「陸公歸舟無所裝,圖書數卷機一張。」

 

康熙二十三年,在其他官員的多方推薦下,陸隴其二為縣令——被任命為直隸靈壽縣(今河北靈壽縣)知縣。

靈壽縣北負太行、南濱滹沱,與嘉定正相反,這裏土瘠民貧,役繁俗薄。陸隴其奉行的是「大恤民力」的政策,首先便著手減役,經過積極爭取,獲准與鄰縣輪流出役;然後又大力整頓治安,健全鄉約,督查保甲,頻頻告示,反復曉譬,使鬥狠輕生等惡習劣風得到了摒除。

 

他的「以德化民」也帶到了靈壽。

縣裏有個老太太控告她的兒子不孝。陸隴其將她兒子叫來縣衙,發現是一個還沒有成年的男孩,陸隴其並不責罰孩子,而是對老太太說:「我官署裏正缺少小僮,你兒子暫時可以在這裏服役,等到有人代替,我再處他以杖刑。」於是命那少年天天跟在身邊,須臾不離。

陸隴其每天早晨起床後,畢恭畢敬站在母親房外,母親一起床立即進上洗漱用具,然後再為母親泡茶。母親吃飯,他侍候在飯桌邊,而且笑容可掬,等到母親吃飽,他才去吃母親剩下的飯菜。空閒下來的時候,陸隴其就坐在母親身邊,給她講一些故事或民間傳說。母親感到不適,陸隴其為母親捶背捶腿,按摩抓癢,侍醫問藥,親自煎煮,接連幾夜不睡,一點也不覺疲倦。

幾個月之後的一天,那少年突然跪在陸隴其面前,請求陸縣令讓他回家。陸隴其故意說:「你們母子不和,為什麼要回去呢?」少年哭著回答:「小人一向不懂禮,待母不孝,看到您的一切所作所為後悔不已。」陸隴其命人喚來了少年的母親,母子相見,抱頭痛哭。後來,那少年成了遠近聞名的孝子。

 

但凡抓到小偷帶到公堂之上,他都會和顏悅色地說道:「你也是有心之人,怎麼就走上了這條歧路呢?」小偷往往會辯解:「小人實在是被貧窮逼迫得沒辦法了。」

陸公聽後,便會耐心勸解:「這也並非難事。要說獲利豐厚的營生,當屬紡織,而且人人皆可上手。」

隨即,他便命僕人前往集市買來一斤多棉花,讓小偷在公堂右側,手把手教他紡棉花的方法,還不忘叮囑:「你要是能學會,我即刻便放了你;要是學不會,那便是偷懶,罪加一等。」

小偷一心盼著早日獲釋,自然不敢有絲毫懈怠,全神貫注地學習,沒幾日,便能熟練紡棉了。

陸公見狀,欣慰地說:「這紡棉的本錢不過區區幾百文錢,如今短短幾日,反復周轉,已然有了不少盈餘,除了你的飯食開銷,還剩下幾百文錢,你拿回去好生經營這營生吧。倘若日後再犯,可就休怪我不講情面了。」

小偷感恩落淚,哭著離去,後來改過自新、棄惡從善的小偷不在少數。偶爾也有再犯之人,陸公便會先施以杖刑,而後再教他紡棉花,責令其在堂上紡一個月的棉花。

若是有人第三次犯案,陸公便會痛心疾首地說:「這人怕是改不了了。」

接著,便會讓兩個差役挾著小偷快速奔跑一千步,而後用熱醋灌他,待其喝到半碗時,派人突然拍他的後背,如此一來,小偷便會落下終身咳嗽的病根,再也無法做賊,只能靠紡棉花度過餘生。

 

北方民風相對於江南粗礪,他親自遍至各鄉學授課,講解先儒的理學,使人人都知道應做善事的道理。他跟學子們說:「有欲質疑問難者,依次進接。本縣亦不敢藏拙,務與諸生辨析明白。」每逢二、四、六、八日,公事結束,他就去學舍聽諸生講解,就便答疑解難。一直堅持到他離開靈壽縣為止。

在教學上,不只為應付科舉考試,陸隴其也出一些切合時政的題目,力求學子能兼通經世濟民的實務。學生的試卷,不分程度高下他都加以批點,每位老師所講的課程,都要引證到自己的心性上。

他在靈壽的講義有一百十八章,後來整理成著名的《松陽講義》。

靈壽縣的縣令做了七年,陸隴其又要離去了,不過這次不是丟官而是高升,康熙二十九年,康熙下詔命地方各級舉薦「學問優長、品行可用者」,陸隴其得到九卿的聯合舉薦,升為四川道監察禦史——可比如今的檢察官。離開靈壽時,又是「民遮道號泣」,靈壽的縣民將十幾年前嘉定縣的離別一幕重演了一遍。

 

做禦史不久,因為與九卿上司意見相左,九卿又上奏欲「奪隴其官,發奉天安置」。奏到康熙案頭,正好順天府尹(北京市長)衛既齊巡視京畿回朝廷,康熙帝向他瞭解陸隴其的情況,答曰:「民心皇皇,恐隴其遠謫」。這次康熙帝為他做了主,沒有同意九卿的意見。

做了一年的言官四川道監察禦史,陸隴其的考察期滿了,朝廷管官員任免的吏部還是決定將他外放到地方去,陸隴其決定棄官回籍。

棄官回籍不是知難而退,而是選擇了另一條人生之路,專心講學、著書,陸隴其在東洞庭山上講學,講「居敬與窮理二者不可偏廢,致知與力行須兼重並取」之理學;於「爾安書院」著書,全面評析注釋儒家學說的發展演變,四方學者群聚門下。他還完成了《靈壽縣誌》的修纂。

陸隴其家中的「三餘堂」,有藏書五百餘種,間有舊本和抄本。著有《古文尚書考》一卷、《讀禮志疑》二卷、《四書講義困勉錄》三十七卷、《松陽講義》十二卷、《松陽鈔存》二卷、《續困勉錄》六卷、《戰國策去毒》二卷、《讀朱隨筆》十卷、《禮經會元注》八卷、《靈壽縣誌》十六卷、《一隅集》八卷、《三魚堂文集》十二卷、《外集》六卷、《附錄》一卷、《三魚堂隨筆》四卷、《問學錄》若干卷等。後人將陸隴其的著作彙集編為《陸子全書》

 

陸隴其去世在康熙三十二年十二月,《觚剩》記載,是日陸隴其午後困倦臥床小睡,家人聽見他口中喃喃自語,好像在與人交談。過了一會兒,他呼喚家人,說:「忠湣公在此,交代了一些事,我這就去啦。」於是閉目而逝。此時「空中簫鼓喧闐,合村無不共聞,歿後寂然矣。」——他被上界接引,升天而去。

《清史稿》記:「靈壽鄰阜平為置塚,民陸氏世守焉,自號隴其子孫。」拙言的百姓,就以這樣特別的方式,吟唱他們對好官的懷念。

作者:魏穀。編輯:李婧鋮。

 

種下仁德的種子,耕耘大同的夢田


從前,在魯國,孔子參加蠟祭後的一聲長歎,是感歎自己未能趕上聖王時代的大治,不能在當時盡展抱負。隨即,他為言偃及後世有志君子描繪了大同的景象,期待有德行和才能的人能將這理想社會呈現於世。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游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禮運1》


從前在魯國孔子參加蠟祭。蠟祭結束之後,他出來在宗廟門外的樓臺上游覽,不禁一聲長歎。孔子感歎現如今的魯國。言偃在他身邊問道:「夫子為何長歎?」孔子回答說:「大道實行的時代,以及夏、商、週三代英明君王當政的時代,我孔丘都沒能趕上,我心之所向之。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選取賢德的人和有能力的人來治理國家,人與人之間言而有信,和睦相處。因此人們不只將自己的親人看作親人,不僅僅將自己女兒當作女兒,讓老年人可以頤養天年,使壯年人有貢獻才力的地方,讓年幼的人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年老無偶、年幼無父、年老無子和殘廢的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各盡自己的職分,女子都有自己的丈夫。人們不願將財物花費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但是也並非要藏在自己家中。人們擔心無處使,但不一定是為了自己。所以,陰謀詭計被抑制而無法實現,燒殺搶掠的事情也不會發生,因此住宅的大門無須關閉。這樣的社會就叫大同世界。」


《禮運大同篇》描繪的理想世界,是老者能安享天年、幼者能快樂成長,人們不只關愛自己的家人,也善待他人。三百年前的陸隴其,用一生證明這不只是紙上文章——當官員以仁德為燈,百姓的心田自會長出善的秧苗,荒蕪的人間也能綻放「天下為公」的花朵。陸隴其的為官之道,正是將這遙遠的理想化為腳踏實地的實踐。

 

以己身之孝,喚醒天下之孝

《禮記‧禮運‧大同》言「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並非要求人代替他人侍奉父母,而是如《孟子‧盡心上》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先盡己身之孝,再以德行感化使其他老人的孩子都能盡孝。陸隴其處理兩樁案件,正體現此精髓:

當靈壽少年不孝母親,陸隴其未加責罰,反將其帶在身邊,日日示範《禮記‧內則2》「子事父母,雞初鳴,咸盥漱」的孝親細節:晨起躬身奉水盥洗,侍膳時「笑容可掬」食母殘羹;

閒時則講述故事或民間傳說、母親病時則「徹夜侍藥不倦」實踐《孝經‧紀孝行‧1》「孝子之事親,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日常居家時,處處都應對父母恭敬;奉養父母時,讓父母歡心;父母生病時,憂慮父母的病情。

當這少年最終哭求返家盡孝,正印證《孟子‧離婁上》「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於妻子。」(自己本人不依道而行,道在妻子兒女身上都行不通;使喚別人不合於道,要去使喚妻子兒女都不可能。)的智慧——真正的教化不在言教,而在活成一面道德的明鏡。陸隴其不代子行孝,卻以《論語‧為政‧20》「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如果你用莊重的態度對待他們,他們就會恭敬;如果你能孝順父母、愛護幼小,他們就會忠誠)的身教,讓少年親見「孝」是溫暖的日常,而非冰冷的教條。

 

那對為瑣事鬧上公堂的父子,陸隴其含淚自責:「是我教化無方。」,这正是《論語‧顏淵‧17》「政者,正也」的官员自觉。他沒有將父子矛盾簡單視為家庭糾紛,而是視為社會教化的契機,彰顯了,「修齊治平」的政治理想:當官員能以身作則時,普通家庭也能實現《禮記‧禮運‧18》「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人義是什麼?父親慈愛,兒子孝敬,兄長友愛,幼弟恭順,丈夫守義,妻子聽從,長者惠下,幼者順上,君主仁慈,臣子忠誠十種關係稱為人義。)的和諧關係。

此舉暗合《孝經‧廣要道‧1》「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導百姓相親相愛,沒有比自己踐行孝道更好的辦法了)。他不用律法強制調解,而是以《論語‧陽貨‧21》「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嬰兒三歲後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的血緣牽絆自我反省,而感慨百姓之不知禮,乃是自己的責任。藉「孝悌之言」觸動《孟子‧告子上‧6》「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的本善之心。當兒子當場下跪悔過,正是《周易‧家人卦》「正家而天下定」的縮影。陸隴其的智慧在於:他恪守「親其親」——嚴遵孝道侍母;更實踐「不獨親其親」——以春風化雨之姿,助他人重建家庭倫常,成就《中庸》「成己,仁也;成物,知也」的境界。這也是實踐「必也使無訟乎」所生發的智慧。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顏淵13》

孔子說:「審理訴訟案件,我同別人一樣,重要的是必須使訴訟的案件根本不發生!」

 

从个体觉醒到社会和谐

陆隴其的治理智慧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逻辑。他处理兄弟争产案时,不问财产分配,而是让兄弟互呼「哥哥」「弟弟」,这是通过恢复人伦关系来化解利益冲突。正如《大学》所言:「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重建「礼治」秩序。陆隴其通过唤起兄弟间的天然亲情,让「同声同气」的兄弟之爱压制了「身外之财」的诱惑。这种教化方式比单纯的法律裁决更具有持久性,因为它是建立在「人的本心」而非「法律」基础上的治理。

他深諳孔子《為政3》「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用道德來統治百姓,用禮教來約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會糾正自己的錯誤。)的智慧,以道德為舟楫,以禮教為車輿,載著百姓駛向和諧彼岸。在他處理父子爭執時,不以威權震懾,而是以自責喚醒良知,讓親情在淚水中複熾;將不孝少年攜於左右,以身作則詮釋孝道,讓少年在潛移默化中省悟自己的不孝,這種「以德化民」的實踐,正是「化民成俗」的具體體現,讓百姓知廉恥、懂榮辱,自覺向善。陸隴其用實際行動證明,真正的治理,不是讓百姓因懼怕刑罰而暫時服從,而是通過道德與禮教的滋養,讓向善成為他們發自內心的選擇。

 

教學為先的智慧

陸隴其深知教育的重要性,認為治理國家、領導百姓,教育要先行。他在靈壽縣親自編寫教材,定時到鄉村學校上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禮記‧學記‧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玉不琢,就難以成為一件很好的器物;人不加以學習,也就不會明白做人的道義。因此,古代君主治國,執政,首先要設學施教。《尚書‧兌命》篇中說:『始終要以設學施教為主』,說的正是這個道理。)的教育理念。陸隴其在靈壽縣設立講義118章,每逢雙日必至鄉學授課,這正是《禮記‧學記‧3》「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的躬身力行。他摒棄科舉應試的功利教育,他注重實用學問,反對死記硬背,宣導在學習中思考,在教學中不斷進步,引導學生在知識的磨礪中成長。當《松陽講義》成為後世教育典範時,我們明白了「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歷史必然。

 

民心為本的政治理想

《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陸隴其被罷官時,百姓哭送的不只是一個清官,而是對《孟子‧盡心上‧14》「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说:「仁德的言语赶不上仁德的音乐沁人心脾,良好的政治赶不上良好的教育深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敬畏它;良好的教育,百姓热爱它。良好的政治得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赢得百姓的内心。」)的政治信仰的堅守。

陸隴其對小偷沒有簡單地將小偷繩之以法,而是採取了教化的方式,體現了「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陸隴其認為,單純的懲罰只能暫時制止犯罪,而通過教育和感化,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人的行為和思想。陸隴其沒有用嚴厲的刑罰來威懾小偷,而是用自己的耐心和愛心來教育他們,給予他們反省、自新的機會,還親自教小偷紡織技藝,讓他們有謀生的手段。這種做法體現了儒家「改過遷善」的思想。陸隴其的做法正是這種精神的延續,他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習相遠」,通過道德和禮教的引導,讓小偷知恥而歸於正道,每個人都有改過自新的可能性。

他在靈壽縣推行「大恤民力」政策,減免賦役,正是《孟子‧盡心下‧60》「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百姓最為重要,土穀之神次之,君主最輕。)的生動寫照。當百姓自發守墓三百年時,我們觸摸到的是《雍也‧23》「仁者壽」仁德的人長壽)的精神力量。

陸隴其的一生,是儒家治世理想的現實注腳。他在公堂上的每一次教化,都是《論語‧衛靈公‧2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實踐;他在鄉村的每一場授課,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鋪陳。這位被《清史稿》記載「民陸氏世守焉」的理學名臣,用生命詮釋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永恆真理。當我們追憶這位浙江平湖人時,或許更應思考:在現代社會的喧囂中,如何讓「講信修睦」的儒家智慧,繼續照亮我們的治世之路。


  • 為青少年書:

    ——讀陸隴其的故事,學做心田的小園丁

     

    一、公堂上的奇蹟:眼淚澆出和諧花

    三百年前,有個叫陸隴其的縣官,他的公堂像一座溫暖的學堂。百姓吵架告狀時,他不急著審判,而是請雙方坐下,輕聲問:「你們是親人、鄰居,還是朋友呢?」

    「為了一點小事爭執,打官司花的錢,比爭的東西還貴呢!」他翻開律法書,指著刑罰條文說:「但我不想用這些對待你們。不如互相道歉,回家靜心想三天?」

    話音剛落,吵架的人常常紅了眼眶,當場握手言和。公堂外的蜘蛛網越結越密,因為半年後,百姓學會用「對不起」化解矛盾,連衙門前的鳥兒都敢安心築巢了。

    吵架像野火,眼淚是春雨。陸隴其教會我們——解決爭執最好的方法,是種下理解的種子。

     

    二、孝心的魔法:鏡子裡的身影

    靈壽縣有個少年不孝母親,陸隴其沒打沒罵,反而帶他住在縣衙。每天清晨,少年看見縣官端水給母親洗臉;吃飯時,他笑著吃母親的剩飯;夜晚,他講故事哄母親入睡。

    三個月後,少年突然跪下大哭:「我想回家孝順娘親!」陸隴其微笑:「你終於看見鏡子裡的自己了。」

    孝順不是背誦《弟子規》,而是像照鏡子——當你成為溫暖的光,自然能照亮他人的心。

     

    三、小偷變織工:棉花裡的奇蹟

    抓到小偷時,陸隴其買來棉花:「我教你紡線,學不會要加刑哦!」小偷滿頭大汗練習,三天就紡出雪白的棉紗。

    「這些棉紗值三百文,你帶回去當本錢吧!」陸隴其拍拍他肩膀:「記住,手上有繭的人,心裡不會長刺。」後來,縣裡的織布聲比狗吠還響亮。

    與其用鎖鏈捆住壞習慣,不如給雙手一個向善的機會。

     

    四、書箱裡的寶藏:點亮心燈的學堂

    陸隴其的官署總飄著書香。貧寒學子來聽課,他悄悄塞米糧:「這些書不是擺設,是要教你們成為點燈人。」

    在靈壽縣的鄉學裡,他帶孩子們讀《論語》,卻不考八股文。「如果洪水來了,怎麼用《孟子》的道理救人?」他出的考題像種子,讓知識在生活裡生根。

    試試把課本變成「行動指南」!讀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時,想想今天能幫誰做件事?

     

    五、三百年守墓人:仁政開出的永生花

    陸隴其去世後,河北阜平出現神奇景象——與他毫無血緣的百姓,自稱「陸家子孫」,世代守護衣冠塚。他們說:「好官就像大樹,他的根會長在人心裡。」

    《禮記》描繪的「大同世界」,不是遙遠的傳說。當我們像陸隴其那樣,用孝心溫暖家庭、用寬容化解爭吵、用知識點亮黑暗……就是在人間播撒大同的種子。

     

    給小讀者的話:

    下次和同學吵架時,試著先說「對不起」;看見流浪貓時,留點飯粒在牆角;讀聖賢書時,想想怎麼讓世界變甜一點

    ——這些小小善舉,都是你心田裡的大同幼苗。

    「最好的治理,是讓每顆心都成為會發光的燈塔。」

Comments


+6010-2480306



9, Jalan CU1, Taman Cheng Utama, 75260 Melaka. West Malaysia

  • facebook

©2019 by 四書經典研習.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