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log: Blog2

顏淵問仁(三)

  • 作家相片: Stone Tai
    Stone Tai
  • 2023年5月25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1》


上回談了克己復禮,繼續談「為仁」和「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

孔子在回答很多學生的問題,用「可謂」、「謂之」,比如:可謂孝矣、可謂好學、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不教而殺謂之虐等等。

但給顏回的回答,並非用「謂」,而是用「為」。

若「為」的意思就是「謂」,亦無不可,但也可以不等於是。或許「為仁」並非「就是仁」的意思,而是「行仁道」的意思。

「克己復禮就是仁道」和「克己復禮行仁道」,意思就大大不同了。

克己復禮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將仁推行於天下,要將仁推行於天下,當然是要用天錫的仁德之心。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八佾‧3》

孔子說:「人活著不行仁道,用禮來做什麼?人活著不行仁道,用樂來做什麼?」

禮樂的運用,本來就是要啟發人天錫本性的仁德,在禮樂的運用中,不去存心養性,不啟發自己的本性仁德,禮樂拿來做什麼呢?

就好像六祖壇經有一句話,是和孔子這句話有異曲同工之妙。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六祖壇經‧行由品》

五祖知道惠能已經了悟本性,對惠能說:「不去認識自己本心,學一切法都無益處;若能去認識自己木心,從而了悟本性,當下就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是天人的導師、佛。」


佛家說明心見性,明心就是儒家的存心,明白人有五常之心而存五常之心;見性就是儒家所謂的養性,讓天錫的本性能自然的流露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點滴中。

當一個人還沒能明心見性,就要去學習佛法,藉由佛法而了悟見性。

佛家有句銘言叫「因指見月」,意思就是藉由明師的手指指引,去看到天上的明月(本性)。明師用手指月,我們要看手指指的方向,而不是停留在手指。

禮樂是指月的手指,要看的是手指指的本性。

所以孔子說「不去行仁道,學習禮樂、運用禮樂來做什麼?

一個人學學佛法,不為了了悟本性,那是為了什麼呢?

學習聖人之道,知道父要慈、子要孝,那只是理論,不去實實在在奉養父母,用錢去請佣人孝順父母,這就叫孝順嗎?

沒有在生活中事奉父母,就不會因為思想、生活習慣的不同,而跟父母產生碰撞。當產生碰撞時,是違著自己的習性,來順從父母,還是堅持習性來跟父母產生衝突?

一個存心養性的君子,就會守仁,守仁的結果就是自己要跟自己爭鬥、天人交戰。

這個爭鬥是天理和人情的拉鋸,天理戰勝了,就養本性之仁,人欲贏了,就不仁了。在不斷的爭鬥中爭奪主權,天理不斷的戰勝,就會從一個凡夫、小人蛻變成為大人、君子。如果天理敗給了習性,就依然是凡夫,蛻變不成君子。

佛法等同儒家的禮樂,都是引導人啟發自我本性的途徑。


顏淵問仁,沒有詳細記載怎麼問,問的是哪個方向?只知道顏回問有關「仁」的事情。

我們也只有從孔子的回答,來了解顏回真正問的是關於仁的哪方面。

從孔子的回答,孔子是告訴顏回「為仁」,還講了兩次。由此推之,顏回問的絕對不會是仁這個字意思,沒那麼膚淺。

顏回問的絕對是為仁、天下歸仁,如何推行仁道於天下的事。

所以孔子的回答,就是「想要推行仁道於天下,想要讓天下人都能行仁道,就從克己復禮開始。」

沒有「為仁」的意願,克己復禮又有什麼意義呢?仁是人的根本,人活著若不以仁道為重,就失去了根,無根之人又要飄向何方?人生又有什麼意義?


佛教中是有一個「反穿衣倒踏鞋觀音老母」的故事,值得我們省思: 一個忤逆不孝的惡屠夫,到南海普陀山去朝拜觀音,觀音為了點化這個還有一點善心的屠夫,化身為一位老僧,在潮音洞靜坐等候。

果然,屠夫為了尋找觀音,在普陀山亂轉,轉到了潮音洞,看見了老和尚,就問老和尚觀音何在?老和尚說:「你想見觀音,趕緊回家,因為觀音菩薩知道你來朝拜,就到你家去了。」

屠夫很高興,就要往回趕,老和尚叫著他說:「記得,觀音菩薩不是你看到的那個樣子哦!是倒穿上衣,反穿鞋子的。見到了要誠心跪拜,好生奉養!」屠夫記在心裡連夜趕回家。

到家時己半夜,猛拍門把睡夢中的母親給驚醒了,因為怕開門慢了,又被兒子打罵,忽忙中把鞋子衣服都穿反了。

當屠夫看見了反穿衣鞋的母親時,就醒悟了。原來活菩薩就是家中的老母親,頓時心中懺悔,過去自己真的是畜牲都不如,當下跪倒向母親懺悔,從此孝順母親如敬神明。

這位屠夫好在還有一顆善心,有心向善,會要去朝拜菩薩。但可惜的是不明白佛在心中的道理,只一味地向身外求佛。

不了解善的本義,所以就不知道孝順父母是百善之首,重中之中。

觀世音菩薩也知道要讓屠夫明理有點難,但讓他孝順卻不難,就給他點化,母親就是菩薩的化身,只要好好供養母親,就是供養菩薩。

屠夫把母親當菩薩來供養,一方面是盡孝,另一方面也真的是供養菩薩,因為菩薩的精神就是慈悲,就是仁愛。

當他把母親當菩薩供養時,就是存仁心,養仁性,當下他就是菩薩的化身了。

能克制自己的私欲,提升自己的人格,服從聖人定下的禮制,在五倫大道中去由仁行義,這個就是「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這句話有點難理解,有點不合邏輯。

有很多人的理解是這樣的:克己復禮一天(一日),天下就能回歸仁道了。

怎麼可能?真的是這樣,世界早就大同了!

也有一些是這樣解釋的:只要做好克己復禮,天下人都會認定他是一位仁者,將仁者之名歸於他。

但聖人為仁,豈是為了一個好名聲?

另外一種解釋:能做到克己復禮,天下就回歸到仁愛的國度了。

這個解釋若不論及他人,只論個人的抾修,是有道理的。

一位修仁之人,就不會去在意他人的不仁,在其眼中,所有人都有仁慈之心,只是未經發掘而已。

一旦自己能做好克己復禮的功夫,天下就不是原本的天下了,原本只知有我而不能由仁行義的天下,和能由仁行義後的天下,還會一樣嗎?

一個人的心態改變了,世界也不在是原來的世界了。

說世界不如說境界,不同的境界,雖然處在同一個世界,卻在不同的層次中。

就比如同一句話,在一個失戀的人和熱戀的人聽起來會一樣嗎?

一定是不一樣的,心中有愛的人,和失去了心中的愛的人,內心充實和內心空洞的人,同樣處在這個世界,但對世界的觀感是完全相反的。

自私的小人和為公的君子,境界不同,同樣處在一個世界,卻真的是活在不同的境界中。

能克己復禮的人,就是懂得要用仁心來過生活,就會以仁為中心。

自私的小人,則是以我為中心。

以我為中心,當然一切離不開我,而以仁為中心,切都是行仁而已,就能忘我、無我。

舜帝的「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不是人人能理解的。明明舜是聖人,應該大家都聽他的,怎麼反而是舜聽其他人的?應該是大家跟舜學習,怎麼變成舜跟大家學習?明明應該大家效法舜的善行,怎麼反過來是舜在效法大家的善行?

難怪佛說:「眾生顛倒」,聖人的思維和一般人也不一樣。


《論語‧子路‧18》中有記載了這麼一件事情:

有一天,葉公和孔子談話,就跟孔說了一件事:「我的地方有一個很正直的人,他的父親偷了別人家的羊,他的孩子知道了,就跑到官府告發他父親,你看這個孩子是多麼的正直!」

孔子聽了以後,就說:「我那裡的正直好像跟你這裡不太一樣。我那裡是父親會為孩子隱瞞,孩子會為父親隱瞞,而正直就在其中了。」

很多人認為大義滅親就是正直的表現,但在孔子的眼中,親情比任何東西都更重要,沒有什麼比仁孝更重要的了。

這句話的意思不是為了親人、孩子,就可以做惡,絕對不是這個意思。父母親的不善,孩子要進諫,但不是去告發他,讓官府把父母抓起來;孩子犯錯了,父母有責任引導改正向善,而不是報官把孩子抓起來關。

這樣父子哪還有親?哪裡還有慈孝?

那個報官抓父親的孩子,一定是沒少受家暴,那個父親也應該不是好父親,不懂慈愛孩子。

一個懂得慈愛的父親,孩子會忍心去報官抓父親嗎?

一個孝順的孩子,會去報官抓父親嗎?

秦朝的法律就是這樣,誰包庇犯法之人,同罪,包括父子在內,有律法無親情,這就讓整個世界都變成很冷漠、很無情。這樣的國度真的強大嗎?最終的結果是有目同睹的,秦國的鐡騎跑了多少年?不到20年的秦朝在這麼多朝代裡,算是很短命的一個了。

最長久的朝代算是周朝了,800多年,所以孔子很推崇文、武、周公之仁政就是這個原因。以仁治國才是長久之計,但人心總是難測,聖王的後代,也會出一些自私自利的小人,這是難以避免的。

但總會有智慧之人,能奉行仁政,無愧於天地,像顏回一樣。

別人怎麼樣,世界怎麼樣,最重要的還是自身的覺悟。別人不善,我就要不善嗎?那為何世界上那麼多的聖人、賢人、善人,我不學習呢?

所以純粹是一個心的問題,心的方向到底是要上達於天?還是下達順流?

從孔子告訴顏回的這一句「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也可以推理了解到顏回之所問為何。

為仁」就是要「明明德於天下」,顏回就是有明明德於天下之志來向孔子祈請,所以孔子才會這麼回答。

不然怎麼解釋問仁卻說到了「天下歸仁」的事呢?

孔子回答跑題了?

還是孔子很了解顏回的心?直接就說到顏回心裡去了?

然而,天下歸不歸仁,是人能去決定的事嗎?

那怕是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向善,父母也只能引導,向善是能強迫出來的嗎?

既然不能確定別人向不向善,為何還要那麼辛苦去勸導呢?

用心做就會有機會,不去做就完全沒有機會。

重點其實還是自己,做了就無愧於心,不做就總會有點愧疚感。像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推行仁道於天下,是我的責任,這是很重大的責任,也是很久遠的工作,直到人的最後一口氣都不會遠離的

另外一方面是,自己要先知道怎麼走,自己會了才能帶領別人,自己不會要如何引領他人歸仁呢?

Comments


+6010-2480306



9, Jalan CU1, Taman Cheng Utama, 75260 Melaka. West Malaysia

  • facebook

©2019 by 四書經典研習.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