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淵問仁(二)
- Stone Tai
- 2023年5月18日
- 讀畢需時 10 分鐘
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1》
上次說到問仁,下來談談克己復禮為仁。
克己復禮

復的意思是:回返、還原、再或又的意思。還原就是重新回到原來的樣子,如:「恢復」;再或又,就比如:「去而復返」、「舊病復發」、「死灰復燃」。
「復禮」是復興禮儀的意思,周禮到了孔子時代,只剩下一個形狀,禮的精神已經消失在漫漫歲月中了。
孔子告訴顏回要「復禮」,就是要把禮的精神重新振作,希望禮的復興,能帶來世界的太平。
孔子講仁義,致力於推行周禮,仁、義、禮是常掛嘴上的。
禮為什麼重要,為何要復禮?

《孔子家語‧禮運》的開章說:從前在魯國孔子參加蠟祭。蠟祭結束之後,他出來在宗廟門外的樓臺上游覽,不禁一聲長歎。孔子感歎現如今的魯國。言偃在他身邊問道:「老師為何長歎?」孔子回答說:「大道實行的時代,以及夏、商、週三代英明君王當政的時代,我孔丘都沒能趕上,我心之所向之。」
才有了《禮運》這一篇文章。
孔子很感嘆天下禮制的改變,從天下人的天下,變成諸侯的家天下,由大同世界變成了各諸侯爭奪的小康社會。
言偃複問曰:「如此乎禮之急也?」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是故夫禮,必本於天,殽於地,列於鬼神,達於喪祭射禦、冠昏朝聘。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
《孔子家語‧禮運》
言偃又問道:「禮真的就如此重要嗎?」孔子說:「禮,是先王用來遵循天的旨意,用來治理人間萬象的,因此失去它就會死亡,得到它就可以生存下來。《詩經》上說:『你看那老鼠還有個形體,做人怎能無禮。如果做人連基本的禮都沒有,還不如馬上去死!』所以,禮這個東西,一定是源出於天,效法於地,參驗於神靈,貫徹於葬禮、祭禮、射禮、鄉飲酒禮、冠禮、婚禮、覲禮、聘禮之中。所以聖人用禮來昭示天下,因此天下才能夠步入正軌。」
原本禮是天子用來引導人們回歸天道的,但到了春秋時期,禮已經變成諸侯的戲法、用來鞏固自己權力的工具,已經失去了天道精神,這就是孔子很感嘆的地方。

《八佾‧17》子貢想要廢除告朔之禮所供的活羊。孔子說:「賜呀,你不捨得那隻羊,我不捨得那種禮。」
雖然禮已經失去了精神,但孔子還是堅持,只要還有形式,只要把精神還原,禮還是能復興的。
孔子真正重視的不是禮,而是禮能帶來的果效。失去了禮,就像是樹木失去了根,必將不久!
唯聖人為知禮之不可以已也。故破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禮之於人,猶酒之有蘖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孔子家語‧禮運》
只有聖人才知道禮義是不可以將它廢止的。所以凡是國破家亡、人員流亡,都必是因為先丟棄了禮義。因此禮對於人,猶如釀酒要有酒麴:君子如同以醇厚的酒麴釀造美酒一樣講究禮義故成君子,小人如同以淡薄的酒麴釀成薄酒一樣不重視禮義故成了小人。
過去聖王在世,為什麼能平治天下,就是推行禮的果效;現在為什麼世道亂了?就是因為失去禮,所以要把已經變質了禮制,恢復回原來的樣子,叫復禮。
一個國家的破敗滅亡,都是因為先抛棄了禮,丟失了禮的精神內涵。
諸侯以為延用周禮,自己稍改一些沒有關係。但在不明天意、不了解禮義的情況下,胡亂改禮的制度,就讓下面的人也跟風,亂象就再也不可抑制了。
聖王在世時,定制禮樂必是知天的天子才能做的事,不是天子不知天就不可以亂做。現在諸侯為了自己的權力,亂改禮制,諸侯能改,下面大臣為什麼不能改呢?
當時的時代,要回到大同盛世,其根本就在禮的復興,沒有復興禮儀,就沒像無根的樹木,終不能久,所以孔子非常重視禮的教育。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
《禮記‧曲禮上》
仁義的品德,沒有禮是不能成就的;教導訓誡人民端正風俗,缺乏禮就不能完備。
仁與義,要在哪裡去實踐?
不就是在人與人之間而已嗎?
聖人依循天理、順著人情來定制禮儀,才有後來所謂的「五倫大道」。
五倫大道所講的,就是君臣如何以禮相處,父子又如何,夫婦、兄弟、朋友,都有其規範。
重要的是,這些禮制,都是為了導向由仁義行,都是要人從實際實踐禮時,去存其心、養其性。
所以禮的形態不是重點,禮的內涵才是重點,禮就是仁義的着力點。
原本人的生活是由仁行義,無須條規來約束百姓,大家都很守規矩,不會做出不仁、不義、不道德的事。但時變境遷,人失去了本心,所以聖人為了治世而制禮,目的在讓人回歸到本性過仁義的生活,叫「復禮」。 所以「復禮」就是「復理」,令人私慾淨盡,天理流行。
既然復禮是回歸天理,恢復仁義,為何孔子不說「克己復仁」,而要說「復禮」?
比如說「孝」,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孝心,但會不會行孝?孝順做得好不好?
孝的內涵在「敬」,故奉養父母,若無敬心,則孝順就失去了禮的精神,沒有敬的孝,就不算是孝順了。
所以子游問孝,孔子說:「現在的孝順,衹是能贍養老人。即使是犬馬,都會得到飼養。不敬重,有何區別?」
與其說「孝」,不如導之以「敬」。不是沒有孝,而是禮行不到位,失去了其內涵,所以孝行沒有章顯。
又比如夫婦之道,夫唱婦隨是夫婦之禮。其意在倆人的結合,有共同的人生目標,有共視、有共識,彼此相知相惜,互重互愛,互補不足。如太極圖的陰陽魚,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有大有小,有強有弱,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但彼此不分離才能形成一個整體的太極圖,陰陽的結合是緊密的,若分離了就不成形了。
夫唱的意思是主動,婦隨的意義則是配合。也不見得一定是由丈夫主動,太太也可以主動,但總要有一個主,另一方則是配合。
所以若夫婦之間不知道相互尊重,互相配合、扶圓補缺,就失了夫婦之禮,雖是夫婦,心不能結合則貌合神離。若倆人都很齊心,則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不會影响彼此之間的感情。
在禮的實踐中去明白自己 天錫的本性,去涵養這個本性,這樣做,就能合天,達到人天合一,像孔子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孔子做到了,也希望全天下的人都能成就聖人,當顏回問仁要怎樣推行於天下,孔就就告訴他「復禮」。
你希望天下人都能和睦相處,世界能大同,就要復禮。有這個心來要復禮,就要「克己」在前。
「克己」是什麼?
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
為什麼要克制自己的私欲?隨心所欲不好嗎?
現代人都崇尚自由,要自由自在的過生活,要無拘無束的享受自由。你說克制自己的私欲,聽起來就像是不能享有自由了,誰會要克己?
事實上,越是講人權、自由的國度,那裡的人就越是能獨善其身。因為自由是有前提的,就是我的自由不要妨礙到別人,不要影響到別人。
比如加拿大有一位朋友,她喜歡種花,種了很多花草,有一棵玫瑰花,長得特別好,她就讓這棵玫瑰自由的生長,結果玫瑰長得和屋子一樣高了。
隔壁住了一位老太太,有一天就上門,很有禮貌的說:「你的玫瑰長得太高了,我看了很不舒服,請你修剪一下。」
玫瑰花樹長太高妨害了別人的視覺,剪!
草地的草,夏天長得很快,老太太走過來,草太長了,請修剪!
有一次在尼德蘭‧阿姆斯特丹朋友家,住三樓。有一天晚上,樓下的住戶上來敲門,說:「請注意你們關門的聲音,關門請不要關太大力,以免發出太大的聲響,這樣會吵到我休息。」
由於在亞洲生活習慣了,隨手拉一下門,讓門自動關緊,到那裡就不行,一定要輕輕把門關,不然會被投訴。
搬椅子時要抬起來,不可以拖拉,一不抬起來,稍微拖拉到椅子,樓下的住戶就上門了,說她明天要上班,影響到她睡眠!
但人人都管好自己,不妨礙別人,別人就不會管你。
所以真自由,是要守規矩的,不想守規矩也行,就搬到深山裡去,要怎樣都行,反正不妨害到他人就沒有人理你。
不了解自由的真義的人,以為自由就是為所欲為,那是不對的。
真自由,其實在心中。
三毛的書中看過一段寫得很好:三毛認識一個啞巴,賣身類似奴隸的啞吧,有一天在比手畫腳的交談時,不小心說啞吧沒自由。三毛有點後悔時,就看到啞吧也比畫着說:「我身體沒有自由,但我的心是自由的!」
當時看到很感動,也被震撼到。
禮制,在很多人看來,是約束,約束代表沒自由,真的是這樣嗎?
有許多人不明白,為什麼要克己?
我喜歡喝酒,為什麼要克制自己?
喝一杯?怎能盡興?
不盡興就自由喝,想喝多少就喝多少,想什麼時候喝就什麼時候喝,真自由,結果會是如何呢?
克有剋制、制衡的意思,克制的重點是達到平衡。
天地的造化是奧妙的,物種與物種之間,無論是動物或植物,都存在著相剋之道。這個相剋之道,就是一種制約、制衡,因為物物相剋,所以達到了一個平衡。
往往人不知道這個道理,在移植或把物種引進到他國時,問題就產生了。當一個物種被引進到一個沒有天敵的地方,它就成為了顛峰的存在,沒有剋星的制約,它們就變成了災害。
比如南美州的殺人蜂,是巴西的生物學家,為了提高蜂蜜的產量,引進了坦桑尼亞的蜂后,培育過程發現這一批蜜蜂,外表和習性雖然與非州蜂類似,但脾氣卻相當暴躁。在一次意外事故,26隻蜂后走脫後,由於基因不同,雜交能力非常強的非洲蜂,把當地的蜜蜂也非洲化了,大量繁殖,又沒有平頭哥(非洲蜜獾)和其他物種的制約,造成這種脾氣暴躁、攻擊性很強的蜜蜂,以每年500公里的速度向北進發,就變成了災害。
克就是不放緃,比如愛吃甜食的人,如果不克制自己,不斷的吃很多的甜食、喝很多甜甜的飲料,身體一定會出狀況。
老饕如果放緃自己,胡塞海吞,結果一定是吃得是「福」,吃出一付「福相」。然後延伸出許多的身體問題。
同樣的,心如果放緃了,人慾如海無邊際,回頭何處是彼岸?
佛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回頭之意無非是克制自己私欲,平衡自己的身心。
孔子在說到克己時加了一個復禮在後,其實是在復禮的前提下來克己。
沒有復禮的克己,克己就沒有什麼意義了,不是嗎?
克己的意義,在「復禮」,沒有復禮的心志、不以復禮為目標,克己又是為了什麼?
為了復禮,克己就是《大學》裡「格物」的意思。
格物,就是為自己人生定一個目標,我要成為「聖賢」,就要有聖賢的尺度、規格,為自己設定要達到的品格,一個聖賢的品格。
大學說:「致知在格物」,就是告訴我們,知道要成為一位聖賢,就要克己以達聖賢,就是規劃自己的人生方向,朝聖賢前進,以聖賢的規格來過生活。
為了要復禮,克己就不是被動的克制自己了,而是一種主動、積極的提升和精進。
父母為了家人的健康,要把生活環境衛生做好,必須先以身作則,起床要整理床、疊好被子,換下來的衣服要掛好,用過的毛巾要涼起來。
原本是起床什麼都不做,就做自己喜歡的事的少爺、公主,現在已為人父母,知道家庭衛生對家人的重要,所以就克制自己的惰性,以身作則來教育家人把自我衛生做好。
這個克制就不完全是克制了,而是一種自我提升。
禮是一種生活態度,禮的生活,是近天道的生活,是過正道的生活。不知道禮之前,過的生活是離道的生活,所以沒有正道規範的生活習慣。
學習了禮已後,知道了天道的規範,就要克服以前的習慣,提升自我來合乎天道的軌跡,這也叫「克己」。
克的意思,有制伏的意思,也有战胜,攻下的意思,可以是克制,也可以是攻克的意思。
攻克是什麼意思?
比如剛有了小孩的父母,沒有人是學會了當父母才生小孩的。所以初為人父母時,因為愛孩子,要把小孩照顧好,就要克服自己的種種:如睡眠、玩樂、自由、時間等等,努力的想方設法、請教他人、學習、提昇自己,才能把父母的職責做好。
又好比現在人,想要過上流社會的生活,就要有上流社會的水準,坐要如何,吃要如何,行要如何都有講究,都有其禮儀,不能隨便。
不是穿了西裝、打了領帶、穿了皮鞋,出入上流社會的場所,就是上流社會的人。光有其型,沒有實質,就算出入上流社會的場所,也只是一個被人看不起的暴發戶。
要真正成為一個上流社會人士,就要有上流社會的儀態,更要有上流社會的心態和修養。
要學習、培養才會有,不學習、培養怎麼會呢?
上流社會的人,大部份是從小就開始學習。有這樣的家教,培養起來就很自然。但一般人沒有這個環境,就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培養才行。
就好像學英語,一個從小就生活在英國的人,學英語當然是很自然的、無須刻意的。但在中國,要學英語,就必須通過學校或特定的場所,才能學得到。
在人世間,聖賢是稀少的,聖人的學問是高尚的,不是人人可以有機會接觸得到、學習得到的,既使學習的到,也不一定有這樣的環境。
每個人身邊接觸最多的就是平凡人,哪有機會在聖賢的群體中生活?
在這種沒有聖人群的環境下的學習,就更不容易,但不是不可能,而是難能可貴。
然而環境是人可以打造的,比如上面說到的父母,以前沒有責任,現在有責任了,就用心學習,努力突破自己,致力於提昇自己,想盡辦法去完成自己責任,叫「克」。
克己的前提,就是仁愛。
父母的慈愛,來自於孩子;老師的智慧,來自於學生。因為愛孩子,所以自身智、仁、勇就會在愛護孩子的過程中不斷成長。
以前自己一個人,連自己都照顧不好自己,要靠父母兄姐照顧。慢慢長大了,明白事理了,有責任了,自覺了,就會開始照顧家裡人,然後能力提升,照顧一村的人,然後一國的人以至於天下人。
所以仁的義行在於克盡己任(職),致力於禮的復興,讓人人能夠素其位而行。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