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淵問仁(五)
- Stone Tai
- 2023年6月8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1》
接着談四勿了: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勿)
說到四勿,就很多需要去探索的了。
所謂非禮,就是不合乎禮。
不合乎禮就不要去看、去聽、去講、去做。
別人做不合乎禮的事,做非法的事,我不要去看、去聽、做講、去做些什麼。
有這樣解釋的嗎?
孔子弟子做了不合乎禮的事,孔子會不出聲嗎?
那怕是君王做了不對的事,孔子職責在身都會進諫,怎麼不看不聽不說不做呢?
孩子講不合乎禮的話,父母親可以馬上捂眼捂耳捂嘴嗎?不是可笑嗎!
四勿,是指別人不合乎禮的事嗎?
上面孔子都說了「為人由己」,所以合不合禮,是衡量自己而不是對別人。
說的是「克己復禮」,不是「克人復禮」!
四勿既然不是指別人不合乎禮的事,而是指自己,又怎麼解釋呢?
自己有不合禮的地方,自己不看?
沒眼看還是假裝看不到?
自己對父親不孝,不看。
這樣解釋非禮勿視不是要命嗎?還修什麼仁?
禮是什麼?
禮就是人與人之間,最合宜的相處態度。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聖人歸納成五種,就是現在所謂的五倫大道: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和朋友有信。
「非禮」就是指不合乎五倫大道的待人處事。
孔子說「為人父,止於慈」若不以慈心來為人父,叫「非禮」。我是孩子的父親,對待孩子如果不以「慈」為中心,所看、所聽就會出問題,更不用說所言、所動。
面對孩子,一切以慈為重,孩子貪玩不讀書、不做功課,讓孩子這樣下去是害了他,所以必須教育。
如果把自己定義為孩子的朋友、玩伴,就和他一起玩就好了。
孔子說「為人子,止於孝」,身為人的孩子,對父母親要孝順。
面對父母親,要記得我是孩子,不是父母。
有很多已為人父母者,面對已經老邁的父母,像對自己孩子一樣來照顧,已經看不到對父母的尊敬之心了,這是很須要去反省的。
有許多很有孝心帶父母來看病的顧客,看到他們對父母說話的態度,好像對自己孩子說教一樣,還很自然,其實已是習以為常了。
對方是父母,不是孩子,雖然老了、沒能力了、要靠孩子養了,但他們還是把孩子養大成人的父母,怎麼現在變成孫子了?還要被孩子管教?
有一些顧客就令人敬佩,對年邁的父母照顧有加、不失恭敬。父母健忘,還是耐着性子一遍一遍的重複,他想到小時候,父母對不懂事的自己,總是耐心和愛心,不會不耐煩,現在父母老了、健忘了,自己怎麼可以起不耐煩之心?
面對父母,如果忘了自己是孩子的身份,認為自己是照顧人的,態度就錯了。千萬不要認為父母現在靠我養了,我就比父母親大了。
站在一個高姿態、身為照顧人的人,父母親成了什麼?看到的一切還是正常的嗎?我看到的這個人還是父母嗎?聽到父母講話,會不會像聽孩子講話一樣來對待這個叫父母的人?
這還是孩子對父母應有的態度嗎?
把自己的定位擺錯了,去看去聽都會偏差,這叫非禮勿視、非禮勿聽。
又或者父母是小學生畢業生,孩子是專科博士,以博士的身份面對父母,對面這位還是父母嗎?
很多公司的大老闆,太投入了,出不來了,回到家還忘不了自己老闆的身份,把父母、太太、孩子都當屬下,都不是當他們家人了,是外人了,還有親嗎?還希望他們親近你這個冷冰冰的大老闆嗎?
時刻謹記自己的身份,一切都會正常,當忘了我是誰,以為我是誰的時候,一切就不正常了,不就等於瘋了嗎?和瘋子有差嗎?
當一個人把父母不當父母,言行會如何?還會有孝敬之心嗎?
當父母是難堪、是包袱、是不公平?
四勿不是表面文字的道理,是實踐真理的途徑,是實踐道理的指標,不可以不弄清楚。
站在父親的位置上,要想的就是父親的責任,責任離不開一個「慈」字; 站在孩子的位置上,要想孩子的責任是什麼,責任離不開一個「孝」字。
當在自己的位置上時,心態正確時,所視所聽,就不會有偏差,所言所動就不會錯誤。
就像小姐睡得正香時,聽到嬰兒的哭鬧會覺得很煩,但哭鬧聲傳入媽媽耳裡,就會變成行動,馬上起床去照看。
一切都是心態,不能把聖人的話都只停留在表相上,要能深入心的層面,甚至性靈的層面去理解,才不會會錯意。
心中想如何盡孝,視聽言行都規範在孝字中,這就叫克己復禮。
做不到的地方就努力學習提升,盡心盡力去做好,再困難的境遇,都是實踐仁道的記憶,一切都會變成美好的回憶,就能像顏回一樣「樂道」。
試想,把父母當包袱,非禮的視聽言行,是彼此心靈的的傷害,是痛苦的深淵,那真的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不可行差踏錯,不可不遵循禮約。
非禮,就是不合乎禮,就是站錯了位置,心擺錯了,就是帶了有色眼鏡在看世界,就是在門縫裡看人,看到的都不是真實的。心沒有擺正,所以看到、聽到的就會偏差,言行就會跟着錯誤。
那麼該如何?
克己復禮而已。
這樣,克己復禮就延伸出了另一重意思: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擺正、擺對位置,讓自己能在正確的位上來視聽言動,讓禮在生活中復活。
孔子說「不知禮,無以立也」,說「不學禮,無以立」不就是說明了,不去學習禮,不知道禮是什麼,一個人要在何處立足?不會手足無措嗎?
孔子說「知(智)者不惑」,中庸說「好學近乎知(智)」,學聖人之道,一定要學禮的原因,就是禮是實踐的指標,為什麼不惑?就是很清楚自己是誰,面對的是誰,怎樣的言語行為才是正確的,這不就是智慧嗎?
學了很多道理,不在實處合宜的用,學來做什麼?
而最實際、最合宜的禮,還是是回到五倫大道。
為人父,止於慈,就是禮,為人父,不知止於慈,就是非禮。
道理就是這麼直接,君子反求諸己而已。
媽媽看到孩子尿褲子了在哭,就會幫孩子清理,外人看到了,就說:「找媽媽去!」。
媽媽的位置,就知道孩子需要什麼,所視所聽,是看出了孩子的需要,聽出了孩子的需求,這就是很實在的慈。是媽媽比較有智慧嗎?
不是的,是因為站在一切都是為了滿足孩子的訴求,所以所視所聽,所言所動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聖人看到天下百姓的困苦,就會伸出援手,不會抱手旁觀,會為了百姓的生存,甚至心性的昇華操心,是因為聖人站在了去服務百姓的位置上。
就像一位服務業的人,隨時都為他人服務的準備,所以看到他人的須要就會馬上有動作。不是在服務業的人,是不會有這樣的反應的。
又像武術高手,一受到攻擊就會自然的防範和反擊一樣。
然而與人的相處,會有多重的身份和立場,要時時能專換,不要死板。
孔子對子貢說「君子不器」,就是不要讓自己被一個形態固定了,君子要能在任何位置,但要擺對位置,像水的智慧一樣,怎樣的境地都能處。
我們再打個比喻:異性的裸體能看嗎?
醫生不看怎麼給病人治療?
護士不看怎樣照顧病人?
但為什麼眼神是色眯眯的?
因為心態不正,心態不是在醫生的位置,而是色狼的位置,所以就非禮了。
但在醫生、護士把心態擺正以後,眼神是專業的,所做的一切都是專業的,就沒有非禮的問題了。
又比如有人吵架,看熱鬧心態,就一定是一個閒雜人等;若是一位法官,那就會以審判對錯的公正心來視聽言動;若是聖人,就是以如何和解彼此的天下歸仁心態。
我是何等人?就看我以何種心態立足於天地之間而已。
別說這和我沒關係,如果吵架的是父母、是兄弟、是夫婦、是父子母女呢?還和我沒關係嗎?
到時候要怎麼辦呢?
還是可以當個旁觀者,一切和我無關,慢慢的就真的從有關係變成沒關係的人,太太會離婚,兄弟變陌路人,父子母女不在親近,最後如人所願,變成孤家寡人,這就是和我沒關係的結局。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顏淵‧13》
孔子說:「審案,我跟別人一樣,要做的是不要有訴訟的事發生!」
孔子所謂的「人」,這個人應該不是普通人,而是聖賢。因為只有聖賢才會想:要怎樣才能使訴訟的事情不發生。
孔子所攀比的對相,怎麼會是普通人呢?一定是向聖人學習嘛!
要審判誰對誰錯,還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要怎樣使訴訟的事不會發生。
人與人總難免有磨擦,磨擦發生時,大事化小就和解,小事變大就訴訟。一個和諧的社會,就是如何讓人人守禮,人人守禮社會就會安定很多了。
這或許就是一種奢求,這個世界上,雖然每個人都有 天錫的本性,有五常之德性,但不見得每個人都會要去涵養本性之德。
所以孔子沒教顏回去以善服人,只教顏回克己復禮為仁。
孔子教育的對像,是有志於天下歸仁的君子,不是普通人。有志於天下歸仁,就要實實在在,做自己本份的事,不用過多的要求或奢求,自己做好了,立個榜樣,示個模範,有心的人自然會跟上,沒心的人自然會遠離。
重要的是君子要像孔子所說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君子要尚志,不可喪志。
君子要有欲願,但這個欲願要在實在處立足,而不是在想像中而已。所以克己復禮就是為仁的着力點,能讓君子實際發力的一個點,而盡己之力「素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的堅持,叫匹夫不可奪志。
後來顏回不是感嘆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嗎?就是顏夫子堅持下來後的回首一眸。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