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log: Blog2

顏淵問仁(四)

  • 作家相片: Stone Tai
    Stone Tai
  • 2023年6月1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1》

再繼未完的內容: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接下來的這一句話,更是明確上述的心態。

推行仁道於天下,是自己要不要去做,難道是別人要你去做的嗎?難道是要別人去做?別人不做你就不做?

別人推行是別人成就,我推行是我成就。

自己吃飯自己飽,難道自己吃了別人也飽?又或別人能代替我來吃飯?

為仁,不是去要求別人,而是從自己做起,也無須盼望自己行善了,別人就會跟著行善,這是一奢望。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離婁下‧44》

孟子說:「拿著善要使人服從,從來沒有能使人 心服的;以善來陶冶人,然後才能使天下的人都歸服。天下人不心服而能統一天下的,是從來沒有的事。」


很多人行善,就會以我對別人善良,心裡很自然的認為別人應該對我良善。當我對別人好,別人卻對我不好,就會心理不平衡。

對別人好,是我自心的願望,行出來是遵循自心的欲求,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讚賞等等的利益。

要不然你試試去做惡看看,你的心會舒服嗎?

為什麼不去做惡?因為自己心不願意的關係啊!

但在這相對的世界裡,由其是現代的社會,人都習慣了付出就要有相對的收益,不然就會覺得不公平。

到後來,對人良善也變成了一種付出,別人就應該對我良善,不然就講不過去。但現實的社會讓我們認知到,原來現實的世界不是這樣的。

結果就會失望而把自己的心關起來,不再輕易的相信人、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不再隨便對人良善。

甚至被人利用我們的善良後,就不再願意去幫助他人了。

由其看到網絡上許多報導,幫助別人、救人一命還要被對方敲詐,告他就是肇事者,要求賠償。說為什麼要這樣幫助傷者,就是因為撞了人,所以良心不安,才這麼好心的幫助傷者。

看到這些報導,真的是令人心寒。

所以現在很多人都很怕慈悲被人利用,誰還仗義勇為?

以前給人做擔保是榮耀,後來給人做擔保反被人笑,說呆人是保,呆子才給人做擔保!

天下就是惡人多,就欺負善人,你還要當個善良的人嗎?

春秋時期,人心不古,人心敗壞,人人為了生存、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在這樣的世界裡,孔子為什麼還要行仁?顏回為什麼還要為仁?


有一句話說得很有道理:「為什麼不開心?」因為沒有關心的關係!

主動去關心他人,就是成全了自己心的欲願,把心關起來,不去關心別人,就是把快樂關在盒子裡,會開心的起來嗎?

兒女叫父母不要關心他們,這不是要父母不開心嗎?

叫一對戀人不要彼此關心,不就等於叫他們分手嗎?多難過啊!

所謂「家貧出孝子,國亂出忠臣」,總要有個有擔當的人出來救,不然大家就一起等滅亡,這樣好嗎?

孟子說「天下溺,援之以道。天下沉溺了,只能用大道來救援。

聖人都是有擔當的,像曾子說「仁以為己任」,推行仁道於天下,就是我的責任,不是別人的責任,別人不做我做,我不做就沒人做了。

雖然辛苦,但心安,難道小人不辛苦嗎?都在喊「我好難啊!」

做人沒有不難的,就看要怎樣難法,做君子也難,做小人就容易嗎?還不是一樣難?

既然做人都難,就做一個君子吧!

至少,君子是從自己真心所願的,不負我心。


孟子說「愛人不親反其仁」不就是要我們反思嗎?對別人仁愛,別人卻不親近我,要反思的是什麼?反思自己的仁愛夠不夠?還是反思對他人仁愛的本意是什麼?

如果對人仁愛是人本就應該的,別人的親與不親又有什麼關係?別人會因為仁愛而親近你,那是因為他有仁愛、懂得感恩報恩,但我總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懂啊!別人不懂我就要生氣、不高興嗎?

母親很細心的照顧一歲的寶寶,照顧了整整一年,會不會問:「你這小子,我對你無微不致的照顧,你為什麼不懂得感謝,一聲謝謝都沒有?」

所以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別人不知道大道,不知道要行正道,君子不會因為他人的無知而暗自生氣埋怨,還是會把自己該做的做好。

聖佛菩薩都是這樣,觀世音菩薩云:「眾生渡不淨,我誓不成佛。」;地蔵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父母愛子女,再不孝的子女父母還是愛他們,只是痛心這些子女不懂事。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衛靈公.19》

孔子曰:「君子所憂患者,惟患己之無能;不患人家不知自己之能也.」


一位修仁之君子,不會擔憂別人有沒有善心、善行,所懼怕的是自己的善心無法保持。

如果一個醫生,把精力放在為自己打廣告,卻不用心提高自己的醫術,最終出名了,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是出名在名醫榜上還是庸醫榜上呢?

同理,一位修仁者,若只重行善,而不重內德的涵養,所做之事,只是行仁義而非由仁義行,此乃本末倒置。

非是行善不重要,就好像平天下非常重要,但不重視修身而一味的想要平定天下,最終會是什麼結果呢?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公孫丑上‧3 》

孟子說:「仗著實力假借仁義征伐天下,可以稱霸諸侯,稱霸國一定要憑藉武力的強大;依靠道德來實行仁義的,可以使天下歸心,這樣做卻不必憑藉強大國力。湯王就僅僅用他方圓七十裏的土地,文王也就僅僅用他方圓百里的土地〔實行了仁政,而使人心歸服〕。仗著實力來使人服從的,人家不會心悅誠服,只是因為他本身的實力不夠的緣故;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誠服,就好像七十多位弟子歸服孔子一樣。《詩經》說過:『從西從東,從南從北,沒有哪種想法不心悅誠服。』正是這個意思。」


君子怕的應該是自己無法由仁義行,過去的聖王治世,都是先要求自己實踐仁道,不是要求臣子行仁道。

比如一個醫生說抽煙不好,勸人戒煙,自己卻猛抽不停,試問病人知道了,會依循嗎?

如果醫生自己不抽煙,身體又很好,病人知道了,為了自己的健康,不用醫生勸都會自己戒煙。

有個小孩到商店買煙,店主說:「你這麼小就買煙?嫌命長?」

小孩說:「我爺爺己經百歲了!」

店主說:「他不抽煙?」

小孩白了店主一眼,很淡然的說:「不是,是他從不管人閒事。」

這個笑話很好笑也不好笑,自己不先管好自己,卻一直要管別人怎樣又怎樣的人,真的不長命!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自己做好做正確,別人想學好就跟着,不願意學好,強迫也沒用。

孔子告訴顏回「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意思,就是雖然有平天下之志,但重點不放在平天下的事上,自身的仁德涵養才是重點。

說得俗氣一點,就是:想天下歸仁,先關心自己,管好自己,先不要管別人!


請問其目

這是顏回在向孔子請教實際上的做法。

表面上看,顏回向孔子請教,但顏回是為了天下歸仁而問,也就等於是為天下人而問。

這個問題很重要,道理明白了,要怎麼做、實際如何實踐才是重點。

光傳授知識,不知道如何實踐是現代教育的通病。

顏回是實實在在的修行者,所學所問是為了要實踐天下歸仁,不是求知識而已。

請問其目,也表現出了顏回為仁的心懷。


釋迦佛的前身,雪山童子捨身求法的故事,也是體現了仁者的風範。

雪山童子為了修佛道,修了很久都不得要領,後來感動了天神,化身修羅來考驗及點化他。

雪山童子聽到修羅唸了半句偈語,甚是震撼,為了開悟,就向修羅求後半句偈語。

修羅說他餓了,雪山童子說,用身體換修羅半句偈。修羅說他不殺人,雪山童子說聽了後半句就自己跳下山崖,就不算是修羅殺人。

修羅答應了就唸了後半句偈語,得到了完整的偈語後,雪山童子不忍心後來的修行者和他一樣為法捨身,在跳崖之前,就趕緊把偈語刻在大樹、刻在大石上,其心何其大。捨身求法是為己,更是為了無數的眾生而求。

顏回問仁,亦是同等心懷。

曾看到一個短視頻,在台灣花蓮地震的瞬間,一位在床邊工作的爸爸不經思索的撲上床把太太和孩子護在身下。

這種偉大的仁愛,就是佛菩薩和聖人對世人的愛,其差別就在一者是對自己親人,一者是無論親疏,一視同仁。


Comentários


+6010-2480306



9, Jalan CU1, Taman Cheng Utama, 75260 Melaka. West Malaysia

  • facebook

©2019 by 四書經典研習.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