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明明德_05
- Stone Tai
- 2020年3月20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4. 在大學釋明明德篇中,引用了三個典故:
《康誥》曰:「克明德。」 《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大學‧5﹞

1) 《康誥》曰:
「克明德。」
《康誥》是《尚書》中的一篇。是周朝周公對其弟康叔的訓誡。大學引用了其中一句話說:「克明德」,意思就是:克服、提升自己,恢復到天性的光明品德。
從周公對康叔的訓誡中,我們了解聖人的教育都不會離開「天」。「天」是人的本源,人不可以忘本,忘本者無根,無根之樹再茂盛也會很快就枯萎。
《尚書》要旨: 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 春秋之世,聖王不作,暴君迭起,人民困於虐政,備受痛苦。為救危世,感化當世人君,史官作《書經》一書,希望人主得堯、舜、禹、湯、文、武之道,使天下享有堯、舜、禹、湯、文、武之治。因此,闡明仁君治民之道是《尚書》的第一要旨。 其二,在明賢臣事君之道。 周室東遷之後,人臣之事君,遠不如往古,亂臣殺君之事屢見不鮮。史官作《周书》,记古贤臣事君之道,以使后世取法。相傳《尚書》是經孔子整理而傳世,后经秦代焚书,损失很大。
武王伐紂是因為紂王無道,導至天下大亂,周朝成立後,因紂王的借鑒,對王室成員的教育甚嚴。
武王之後,周成王即位,後來發生三監之亂,康叔參與平定叛亂,因功改封于殷商故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建立衛國,成為衛國第一任國君。
康叔赴任時,其兄周公作《康誥》、《酒誥》、《梓材》,作為康叔治國法則。並告誡康叔,務必明德寬刑、愛護百姓,向殷商故地賢豪長者詢問殷商興亡之道。康叔統治有方,很快使衛國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成為衛國和衛姓的始祖。
文王承繼了祖先的基業,不單是外在的,更是承繼了祖先的德治。他很恭敬的遵守祖先的德行,以仁心治政,造福百姓。
周公承繼了文王之德,對弟弟的教育當然就不會把先王的德行忘了。

跟據记载,周朝原本是一個小部落,周部落的开基之祖是古公亶父。當時,西北邊地的戎狄進攻豳國,欲得財物。給了財物以後,他們還不滿足,又要再來進攻,欲得地與民。豳國百姓被激怒了,紛紛主張打仗。
這時,古公說:「老百姓擁立君主,是希望君主保護老百姓的福利。現在戎狄想來攻打我們的目地,是因為我有了土地和老百姓。老百姓在我這裡,和在他那裡,只要生活的好,那有什麼關係呢?現在老百姓們為了我個人的原因去打仗,用殺死別人的父子的手段去達到我當君主的目地,這樣的事,我不忍心去做!」
原文: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我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
因此,古公亶父只帶了近親私屬一群人,學他的祖先不窋一樣,離開豳國,遷徙到梁山西南的岐山之下定居。
古公亶父的這個舉動被老百姓知道了,不僅原來豳地民眾扶老攜幼,離開戎狄而追到岐山來,照舊跟著他。而且附近的鄰國,也久仰古公的仁義賢名,都來歸附於他。
《史記·周本紀》說他(文王)遵後稷、公劉之業,則先祖古公、父親季曆之法,宣導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的社會風氣,使其領地的社會經濟得以發展。在治岐期間,對內奉行德治,提倡「懷保小民」,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採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劃分田地,讓農民助耕公田,納九分之一的稅。商人往來不收關稅,有人犯罪妻子不連坐等,實行著封建制度初期的政治,即裕民政治,就是徵收租稅有節制,讓農民有所積蓄,以刺激勞動興趣。對外招賢納士,許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從商紂王朝來投奔的賢士,他都以禮相待,予以任用。如伯夷、叔齊、太顛、閎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都先後歸附在姬昌部下稱臣。姬昌自己生活勤儉,穿普通人衣服,還到田間勞動,兢兢業業治理自己的國家。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國力日漸強大。
當時商紂王發明了炮烙之刑,也就是命犯人走在塗滿潤滑油的銅柱上,一滑倒就會倒在火坑裡,頓時皮焦肉爛。但是商紂的寵妃妲己看見此慘狀笑個不停,所以商紂就一直讓犯人這樣做,以博得妲己一笑。周文王很是氣憤,諸侯和人民無不痛恨的咬牙切齒。周文王被拘羑裡獲釋後,向紂王表示願意獻上周國洛河西岸的一塊土地,願以此要求紂王答應一件事,就是廢除炮烙之刑。紂王答應了西伯的要求,廢除了炮烙之刑。姬昌得到了國民的愛戴。
文王的先祖就是這樣的仁心仁政,到了文王承繼了王位,更是兢兢業業,不敢忘了先祖的遺囑來治國。周公也希望康叔也不要忘了祖訓,就有了《康誥》曰:「克明德。」這一段。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