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明明德_07
- Stone Tai
- 2020年3月28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3) 《帝典》曰:「克明峻德。」
《帝典》又名《堯典》,亦是《尚書》的一篇,是堯將權位禪讓給舜之後,作《堯典》,是帝王的法則。
「克明峻德」,意思是克盡其誠,發揚天地間最浩瀚偉大的德性。
首先,先了解一件事,天子之位,傳說是堯禪讓給舜,但孟子不這樣理解。
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 曰:「天與之。」
﹝孟子‧萬章上‧5﹞
萬章孟子請教說:「堯帝把天下授予舜,有這回事嗎?」 孟子說:「沒有。天子不能把天下授予人。」 萬章說:「那麼,舜拥有天下,是誰授予的呢?」 孟子說:「天授予的。」
堯帝的天子之位是得自於天,並不是堯帝的,是 上天將天下交給堯帝代替 上天來照顧百姓。就像孩子,表面上是父精母血生下來的,但生下的小孩若沒有天賦予的一點靈性,人怎麼會活呢?所以孩子是 上天給的,交代給父母照顧。
舜有大德行,所以堯帝就將舜推薦給 上天,希望舜能承接天命來照顧百姓。若舜沒有大德行,堯就不會推薦舜給 上天。
既然天子之位是天賦予的,就不能忘本,所以堯帝對舜帝的交代就是,要以自己最忠誠之心,不斷的提升自己,讓自己能發揚天地間最浩瀚偉大的德性,就是天的德行。
舜以孝得天下,但堯對舜的提示是,要將天賦於的本性,不只是孝順父母,照顧兄弟,更要將天下百姓視為親人來照顧,將每個人的本心啟發出來。
從上面的三個典故中,我們了解到「大學」之教,就是要教我們聖人之道,第一個重點就是「天」。
聖人都是人天的橋樑,引導大家回歸天道。
然而,聖人也只能做一個引領、啟蒙。
能不能、要不要、願不願意,覺醒在個人。
所以《大學》說:
「皆自明也」。
意思就是說,每個人都有 上天賦予的本性,但人在五行中,若沒有認識清楚人生的真實意義,往往就會被外物迷惑了本性。
聖人引領我們,能不能啟發自我良知、良能,還得自己往自己的內心去探索、去發掘,叫「自明」。
不了解人本自於天,當然就不會順天之意。明白了人本自於天,就懂得一切得依循天意,與天同步。
「順天」的意思,實際一點來說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慾,學習依順著本性、良心而已。
「恕」道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一般所謂「將心比心」。
有個故事:湯姆殺死了一隻兔子

湯姆是我太太的父親,一次他告訴我他在
八歲生日時,得到了一張弓和六隻箭。
他在院子裡對著稻草靶子射了幾個小時,終於厭煩了。然後他設置了一些更小更難射的靶子,一個易開罐、釘在樹上的一片紙、一根木頭上的一隻舊鞋。
湯姆很棒,三天左右這些也難不倒他了。於是他希望有更有趣更活躍的東西,可以從他面前逃跑的東西,他想要射殺動物。
他進入叢林,最先遇到的是一隻嚇呆的兔子。
他拉弓射箭,射入兔子體內。但兔子沒有馬上死去,箭射入了地面,將兔子釘在了地上。兔子的腿劇烈地扭動,它只能瘋狂地繞著箭轉動。血流下來,兔子的眼神狂野、閃亮而痛苦。
湯姆帶著恐懼呆立著,不知所措。
當他講到這裡抬頭看著我時,眼裡充滿了痛苦,就像那只兔子一樣。
他放下了弓,再也沒有拿起過。
他是個大男人,這故事讓我這麼認為,他在叢林中射了一箭,卻刺穿了自己的心。
將心比心,也必須看用什麼心。若是用私心慾望,就不是良性的發展了。若能本著自性、良心,將真正的恕道發揮出來,不單自己受益,也能讓身邊的親人受益,甚至整個社會、國家的人都受益。
所以明明德,雖然是講修自己的光明德,使其天性自然流露。然而德行的流露,就自然會造福人群。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