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 止、定、靜、安、慮、得。4. 安而后能慮(2)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中庸‧22﹞ 中庸:「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說話先有準備,就不會詞窮理屈站不住腳;做事先有準備,就不會遇到困難挫折;行事前計畫先有定奪,就不會發生錯誤後悔的事;...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中庸‧22﹞ 中庸:「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說話先有準備,就不會詞窮理屈站不住腳;做事先有準備,就不會遇到困難挫折;行事前計畫先有定奪,就不會發生錯誤後悔的事;...
止、定、靜、安是內聖自修的功夫,自修有功,才開始考慮身邊的人,不明白聖賢之道的可貴,能不能走完這條光明大道還是未知數呢? 大學之道是創造大同世界的指標,不是自己在家自修的小道理。有大志向的君子,才能懂其中的真諦。 「慮」是深思維,深沉的思慮。這個思慮是為天下人而慮,不是為了...
能靜下心來後,這時就要充實提升自己的品格,鍛鍊自己,讓自己能安守本位。 人往往在逆境中,會見異思遷,那是因為人生沒有定向,所以要「定」。 有了定向的人,又因為雜念太多,而堅守不住自己的初心,半途而癈的人也大有人在,所以要學會「靜」。...
從這一句開始,不再用「有」,而是用「能」。 「有」是自然而然就有的意思,但「能」的意思就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夠」,而是「使其能夠」的意思,要用心、用力的去做的意思。 定而後能靜,就是有了定位、定向後,還要能夠去靜下人心妄念,這樣才能專心致志,這叫「能靜」。...
知止的意思:是說君子知道了要「止於至善」,就是要率眾建設大同世界,所以君子把人生的重心放在這個遠大的目標、偉大的願景上。 當君子知道要讓大家都到達「至善」的境地,君子就有了「定位」、「定向」,這叫「知止而後有定」。 君子「明明德」、「親民」,就是為了引領大家實現大同世界。...
聖人說話,是說給同樣高度的人聽的,如果我們不站在同一個高度上,雖然聽了,但不見得會懂。比如站在阿里山山頂看日出的人說,日出有多美,我們不站在阿里山上,在自己家院子裡看日出,怎能體會山上看日出的美呢? 了解了止於至善的意義,就要站在這個高度,繼續聽聖人往下怎麼說,才能真正明白...
1. 擇不處仁,焉得知: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 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3. 大同世界: 什麼是大同世界? 每個人的膚色不同,語言不同,體形不同,要怎樣大同? 人往往習慣看不同的,但人也有相同的東西啊。 每個人的本性是同的,這就是大同的根本。 了解了大仁、大義、大孝的意思後,進一步來了解大同。...
2. 父母其順矣乎: 要建設大同世界,當然是從人倫的基礎開始,就是孝悌。 聖佛對我們的引導,孝有大、中、小之分,小孝是以物養親,中孝是以事順親,大孝是以德拔親。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為政‧7﹞...
「止」乃「拳拳服膺」的意思。 「至善」是指完美的境地,最良好、最完美的社會環境。 「止於至善」者,依循天理,帶領眾人走向至善至美的大同世界。 當我們說「天」的時候,很飄渺;講順天、合天,又當如何為之? 當我們說「仁」,若不反省內觀,什麼是仁?...
2) 悲天憫人: 2019新冠肺炎暴發之初,中國馬上封城,這讓世界各國開始警惕,但西方許多的國家和人民卻不以為然,還認為中國太沒有人權。 中國封城後,疫情很快就被控制住了,到歐美國家的疫情暴發時,他們才驚覺,疫情是不跟你講人權的,而且傳播速度之快,遠超他們的想像,結果好幾個...
3. 親民的著手處: 1) 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論語‧為政‧21﹞ 有人問孔子:「先生為何不從政?」孔子說:「《書經》說:『最重要的就是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再...
2) 以善養人: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離婁下‧44﹞ 孟子說:「要用善來讓人信服,還沒有過能讓他人信服的人;以善來陶冶他人,然後才能使天下人信服。天下的人心中不服而能稱王的,從來沒有過。」...
2. 親民: 1) 善與人同,與人為善。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孫丑上‧8﹞...
2)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昬昬, 使人昭昭。」 ﹝孟子‧盡心下‧66﹞ 孟子說:「賢明的人用自己光明的德行,使別人覺醒;現在的人卻想要用自己沒實踐、一知半解的道理,使讓別人覺醒。」...
在親民(唸新民) 親民有兩層意思: 一者「新民」,作新民之意。 另一者「親民」,親親、仁民、愛物的意思。即中庸「修道之謂教」之意。修建一條回歸天的大道,引領大家恢復本性的光明,這就是聖人之教。 親民承接上句明明德,有「新...
3) 《帝典》曰:「克明峻德。」 《帝典》又名《堯典》,亦是《尚書》的一篇,是堯將權位禪讓給舜之後,作《堯典》,是帝王的法則。 「克明峻德」,意思是克盡其誠,發揚天地間最浩瀚偉大的德性。 首先,先了解一件事,天子之位,傳說是堯禪讓給舜,但孟子不這樣理解。...
2) 《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 《大甲》也是《尚書》中的一篇。 夏朝桀王在位時,重用奸臣,排擠賢臣。他重用一個叫趙梁的小人,此人專投桀所好,教他如何享樂,如何勒索、殘殺百姓。夏桀繼位後的第十七餘年,有人引見伊尹給夏桀,伊尹以堯、舜的仁政來勸說桀,希望桀體諒百姓的疾苦...
4. 在大學釋明明德篇中,引用了三個典故: 《康誥》曰:「克明德。」 《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大學‧5﹞ 1) 《康誥》曰: 「克明德。」 《康誥》是《尚書》中的一篇。是周朝周公對其弟康叔的訓誡。大學引用了其中一句話說:...
1. 《唐子西文录》「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上天若不讓孔子降生於世間,萬古就如同處在黑夜之中。 孔子就是世間的明燈,讓世人看見了人生的光明面,了解人生有一條通向光明的大道。 但孔子也不是天生就是聖人,而是「反身而誠」、「強恕而行」才成就的。 孔子也是先誠己,而後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