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淵問仁(二)
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1》 上次說到問仁,下來談談克己復禮為仁。 克己復禮...
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1》 上次說到問仁,下來談談克己復禮為仁。 克己復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一般世間男女,會問世間,情為何物? 唯有聖賢,才會問「仁」為何物。 孔子有許多弟子常聽孔子談到「仁」,有些弟子似明非明,所以就有許多弟子向孔子問「仁」。 其中,顏淵問仁是很重要的一章。 顏淵問仁。...
顏回顏夫子,字子淵,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十哲之一,主德行科。是儒家四配之一的復聖。 顏回祖上是貴族,但到父親顏路時已家道中落。 孔子辦學之初,比孔子小六歲的顏路決定拜孔子為師,希望能跟着孔子學習,能幫助他重振家風。 顏回比孔子小三十歲,十三岁時顏路就讓他拜孔子為師,成長後不...
這兩天的大太陽,讓連續幾天陰雨帶來的沉重感輕了許多。 打開電腦,系統在運轉,屏幕閃動 。 電腦有硬體,更要有軟體在內運轉,才能有功用。 人也一樣。 子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聖人之道,是人天之道,必須知天,所以孔子說:想要修身的最前提就是「不可不知天」,也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季氏‧8》...
孝道,是儒家很重視的德行,是八德之首。 往往一談到孝,己經失去父母的就反映說:「我父母都不在了…」,似乎父母不在了就沒得孝順了。 其實,儒家對孝的觀點,不只是父母健在時能孝順,父母雖然人不在了,但其精神還是在每個兒女的心裡,所以人不在了不等於就不能行孝道了。...
常常在家裡吃飯時,兩個孩子就會搶着為父母添飯,搶到的就很高興,搶不到的就一臉不滿。有時候女兒就會把紙巾折好,服務給每一個人,可以從她臉上看到為家人服務的快樂和滿足。 飯後,兒子就負責洗碗盤,女兒就掃地、抺桌子,大家分工合作,把家務事分擔。...
近來孩子學校家長會,校方邀請了學生父母到學校見面,談談孩子在學習上的一些問題。 見到了孩子的級任老師,老師就說:「你孩子成績不怎麼樣,但人很善良,品行優良,是個好孩子。我帶他六年,成績我不太在意,我在意的是他的人品。」 原來年中考試完後,有一天我孩子就自動去見了級任老師,吞...
曾有一位學生,有一次老師辦了一場詩詞比賽,他在比賽中發現,明明出的這些題目,都是老師都曾經講過的,可為什麼他總是想不起來?看到別的同學搶答那麼快,自己卻無法回答,雖然最後隊友給力贏了比賽,他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 這讓我想起孔子的一句話: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王守仁(陽明先生)十二歲時,問了私塾老師一個問題:「請問先生,何謂第一等事?」 老師就笑著回答他說:「當然是努力學習,應考科舉。」 王守仁想了想,搖着頭神色莊重的說:「科舉未必是第一等事。」 老師問:「那你認為第一等事是什麼?」...
宰我曰:「請問帝舜。」孔子曰:「蟜牛之孫,瞽叟之子也,曰重華。好學孝友,聞于四海;陶家事親,寬裕溫良。敦敏而知時,畏天而愛民,恤遠而親親。承受大命,依于倪皇;叡明通知,為天下工。」 《大戴禮記‧五帝德》 宰我說:「請問帝舜。」孔子說:「他是蟜牛的孫子,瞽叟的兒子,名叫重華。...
很多時候,聖人說的話很淺顯,但不是那麼好理解。就好像孔子這句話,思考了幾十年, 才有一點領悟,和大家探討: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中庸‧6] 孔子說:「舜真是具備大智慧啊!舜喜歡向人請教,又喜歡考察週遭...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憲問‧26﹞ 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就不要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 曾子說:「君子考慮問題從不超過自己的職權範圍。」 不在這個位置上,沒有在處理這些事情,是不會知道其中的理路,又怎麼能做這些事呢?...
聖人之道、王道,就是天之道。 所謂「順天則昌,逆天則亡」,人活在天地間,就要知曉天地的法則,不違逆大自然法則,才不會自取滅亡。 天之道,是有天地始就已經存在了的。 唯有至誠的聖者才能明白,能依循。 所以聖人之道,並不是人制定、創造的。是一代一代的聖人,把自己所領悟、了解的天...
☉止於至善 為什麼要「明明德、親民」? 這就說到了聖人的終極目標,實現「大同世界」。 我們可以把「止於至善」理解為「實現大同世界」的願景。 聖人希望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能和睦相處,但要如何才能做到? 靠武力能做到嗎? 靠計謀能做到嗎?...
《大學》這部經典,所闡述的是如何「明明德於天下」的道理。 就是如何開創一個人人守禮自愛、相互尊重、和諧生活在一起的大同世界。 一個率性修道的君子,要如何做才能讓天下太平?如何才能使人人都安居樂業?大學主要說的就是這件事。...
人的成長,學習是很重要的一個部份。 說到學習,很多時候都會把焦點定在上課讀書,但學習又何止於知識的學習? 小時候,坐、爬、站、走都要經由學習才會,說話也要學習。 當然也有天生就俱備的,比如吃、喝、拉、撒,是不須要經由學習。...
對聖人之道的學習,孔子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曾說:「把過去聖人留下的典籍,拿出來學習,讓聖人的話語重新產生溫度,讓自己能革故鼎新作新民,同樣的也引導他人修身作新民,這樣才能夠做他人的老師。」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政‧2.11﹞...
有一天,孔子對弟子們講了這麼一句話: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衛靈公.31〕 孔子說:「我嘗試整天不吃,整夜不眠,全部時間都用來思考,可是都沒得到什麼益處,還不如好好的學習。」 這句話裡的思和學,並沒有說明思什麼?學什麼?...
「德行」是什麼? 「德行」是指道德品行的素质。德者道之用,就是明白道理者,對他人依循正道言行表現的關懷,能引導他人走向正道者,才叫德行。 德行也指譏諷人的話,表示瞧不起別人的儀容、舉止、行為、作風等用此詞。 當別人說:「看你這副德行!」就不是說你很有德行,而是你這副德行令人...